1701102690
1701102691
北宋朝廷以三个火药配方为依据,制成世界上最早的火球(如图3.12所示)与火药箭(如图3.13所示),用于战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从此以后,人类在战争中的技能发挥,跃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增加了弥漫的硝烟和爆炸声响。直到14世纪后期,当中国发明的火药已经在世界独领风骚400多年的时候,欧洲人才开始认识这种会发生爆炸的神奇之物。
1701102692
1701102693
1701102694
1701102695
1701102696
1701102697
1701102698
1701102699
1701102700
1701102701
1701102702
火球、火药箭创制成功后,不久用于开封保卫战、宋金陈家岛水战等作战中,为此后作战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
1701102703
1701102704
(五)为后世的工程爆破创造了条件
1701102705
1701102706
中国发明的火药传入欧洲后,经过3个世纪的改进,便将其运用于工程爆破。17世纪初,欧洲人(一说是匈牙利人)开始将火药用于开采矿山,用凿岩爆破法代替人工挖掘法,诞生了矿山爆破技术,成为采矿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9世纪末至20世纪又发明了矿用炸药,专门用于矿山开采。大致在同一时期,火药又用于筑路、开凿隧道等工程爆破。
1701102707
1701102708
(六)中国的火药发明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1701102709
1701102710
西方一些火器史研究者,在他们的论著中提出了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所谓“火药发明说”,意在动摇和否定中国发明火药的历史。这些“火药发明说”虽然已经被历史事实所否定,也被不少国家火器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推翻,但是仍然需要对它们作进一步的澄清,以免混淆人们的视听。
1701102711
1701102712
1.“希腊火”与“海之火”不是早期火药
1701102713
1701102714
有人说“希腊火”(Greek Fire)是黑色火药的前身,或者说“希腊火”就是早期火药。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1701102715
1701102716
“希腊火”又称“野火”(wild fire)、“燃烧剂”,最初由阿拉伯人试制,后又经过希腊人改制而成。公元前5~4世纪被用于战争,如前434年大流姆(Delium)的攻防战、前304年罗得岛(Rhode)的攻防战等,嗣后又在一些国家使用了一千多年并流传到东方。因此,在火药发明以前,“希腊火”是欧洲战场上使用的一种主要火攻之物。“希腊火”的配方甚多而又鲜为人知。公元前350年希腊战术家爱尼斯(Aeneas)曾经记下了一个配方,其成分有硫磺、沥青、松脂等引火物与麻屑等易燃物。用这个配方配制的燃烧剂,曾经传入阿拉伯和印度等国。据说印度人在公元前326年,曾使用这种燃烧剂,有效地抗击了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Great,前356~前323年)的进攻。在11~13世纪欧洲十字军东侵阿拉伯时,双方在作战中都使用了由“希腊火”制成的火攻器具。但是,早期“希腊火”的成分主要是沥青、蜜脂、硫磺、木草、兽脂、松香、石脑油、粉状金属物等,没有硝。
1701102717
1701102718
最早把“希腊火”说是火药的人,是意大利人瓦尔图(Robert Valturiuss,1413~1482年),他在1450年撰写的《兵法12卷》中,提到拜占庭皇帝列奥六世(LeoⅥ,866~912)在位时,曾命令士兵用一种“投火器”反击敌人,并将其称为火药箭。但此时的欧洲人还不知道硝是何物,故瓦尔图的说法不过是一种误传罢了。
1701102719
1701102720
时至19~20世纪,还有些西方学者:如1845年法国的东方学者拉努和炮兵上校法韦;1866年,法国的化学史家厄费,1952年法国的麦西那,1932年,英国的埃利斯等人,都在他们的论著中持有希腊火是早期火药的看法。在1980年出齐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希腊纵火剂”条中,也说希腊纵火剂的“成分可能有硝石、硫磺、石油、树脂等”。又说希腊人于673年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纵火剂。然而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前辈苏联学者费里德高兹曾经否定过这种说法。他认为:“希腊火还不是类似火药的混合物,因为在它的成分内不含硝。发现硝的是中国人。”〔49〕
1701102721
1701102722
又据琼维尔(Joinville)所著的《圣路易王的历史》说,直到欧洲十字军第七次东侵时(1248~1254年),阿拉伯人才使用了含硝的“烟火剂”,用带长尾羽冀的箭,射向敌阵,其威力远大于不含硝的“希腊火”,只见飞行的箭如火龙经空,似闪电疾飞,火光照辉,变黑夜为白昼,十字军终于被击退。此后,欧洲十字军也使用了含硝的“烟火剂”,用于第八次东侵(1270年)阿拉伯的战争中。
1701102723
1701102724
既然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13世纪中叶配制的“烟火剂”中才含有硝,而此时的中国,不但在战争中早已使用了火器,而且已经把初级火器发展到了管形射击火器的阶段。由此可见,含硝的“烟火剂”并不是最早的火药。
1701102725
1701102726
西方学者把“希腊火”说成是早期火药的另一个根据,便是有人托名希腊人马哥于公元8~9世纪写成的《焚敌火攻书》,书中列有一些火药配方。但是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否定了这种看法。其一,所谓希腊人马哥并非真有其人,而是一个托名;其二,该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一些阿拉伯人相继增补而成;其三,该书写成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而不是8~9世纪。由此可见,关于“希腊火”是早期火药的说法,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
1701102727
1701102728
同“希腊火”相近似而常被人们混淆为“希腊火”的另一种燃烧剂是“海之火” (Sea Fire)。“海之火”最早出现于公元670~680年之间。据泰法尼斯(Thenophanes)的《年代记》(811~815年)中记载:公元673年,有个叙利亚技术人员凯林尼科斯(Kallinikos),从西里西亚的海略波利斯,逃至拜占庭帝都君士坦丁堡,提供了“海之火”的配方及配制方法。公元674年,拜占庭将“海之火”用于作战。717年又用它攻击阿拉伯舰队,使君士坦丁堡免遭沦陷之危。由于“海之火”的威力较大,故其配方及制法极为保密,只有使用它的东罗马帝国的首脑人物才知道,对其他民族,尤其是阿拉伯人,是绝对保密的。因此,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海之火”也就随之光消焰灭了。
1701102729
1701102730
“海之火”同“希腊火”不同,用它制成的火攻器具主要用于海战,烧毁敌军的舰船,并因此而得名。“海之火”在作战时用虹式喷火管喷射火焰,在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烟雾和发出很大的声响。欧洲人曾试图解开“海之火”配方之谜,经过多次试验,认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硫磺、沥青和松脂等物,不含硝,所以它也不是火药的前身,更不是早期火药。
1701102731
1701102732
2.印度不是火药发明国
1701102733
1701102734
有人曾经根据F·费罗斯特拉都斯(Flovius Philostratus,170~245年)所著的《泰安那人阿波罗尼斯传》(Life of Apollononios of Tyana),认为印度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使用了火药兵器。因为在该传记中说:公元前326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印度时,在海法西斯河和恒河流域之间,遭到了当地印度人的顽强抵抗。据说当时这些印度人从城壁里发射了狂飙惊雷似的怪物,击退了入侵者的进攻。另外还有一段记载说:埃及的赫库列斯(Hercules)和巴克斯(Bacchus)率领部队入侵印度时,也在同一地方遭到印度人的抵抗。传说这些印度人也抛射了一种怪物,在入侵者的上空,出现了闪光雷鸣和铺天盖地的暴风,于是入侵者被迫撤退。后来,有人就说这些发出闪电般光亮和惊雷般轰鸣的东西是火药火器。许多史料证明,此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1701102735
1701102736
在印度史学家辛哈、班纳吉所著的《印度通史》中,记载了印度人抗击马其顿军队入侵的战争: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军队向海法西斯推进,途中吞并了某些小公国。原想继续前进至恒河流域,可是部队不愿向东推进了,因为当时恒河流域正被难陀王所统治。难陀王率领一支拥有8万骑兵、20万步兵的大军,以及8000辆战车、6000头战象严阵以待。马其顿人未敢与之交锋。从上述记载中可知,印度军队当时主要是依靠战马、战象、战车,以及刀矛弓矢作战,并没有使用火器。苏联出版的《世界通史》在叙述此次战事时也说,印军在作战中所用的突击力量主要是战象,而不是火器。
1701102737
1701102738
此外,《摩奴法典》还提供了一则更有说服力的史料。《摩奴法典》成书于公元前3~2世纪,是关于古印度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文献汇编。其中有一关于战争的条文说:“当与敌人交战时,勿用不守信义的武器,(或)带齿的箭,带毒的箭,以及在尖端用火烧红的箭杀其敌人。”〔50〕此条文证明当时印度军队在作战时使用的箭,只是将箭头磨成齿,涂上毒,烧红后再射出,并不是附带火药的火器。所以恩格斯在《炮兵》中说:希腊作家埃利安努斯、克提西阿斯、费罗斯特拉都斯和泰米斯提乌斯提出证据,说印度人似乎在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就已经在军事上使用了某种烟火剂,但绝不是火药〔51〕。
1701102739
[
上一页 ]
[ :1.701102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