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2887
“端”有二意:一为物之“起始”、“头前”之意,暗含方向。引文中前一个“端”字作如是解;一为“正”,为动词。后一“端”字作如是解。“朝夕”二字在此借用为“东西”方向。“端朝夕”即“正东西”方向。引文大意是说:君主属下之奸臣欲害其主,改变君主之治国理念或方向,总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而逐渐进行的。这样,就能使君主失去方向,变换路线而不自知。故此,先王创制“司南”以便正东西方向。
1701102888
1701102889
“司南”是政治原则还是器物?直到东汉王充(27~约97年)才对它的形制、物理特性作出记述。他在《论衡·是应篇》中写道:
1701102890
1701102891
屈轶之草,或时无有而空言生,或时实有而虚言能指。假令能指,或时草性见人而动。古者质朴,见草之动,则言能指,能指则言指佞人。 司南之杓,投之以地,其柢(dǐ)指南。鱼肉之虫,集地北行,夫虫之性使然。今草能指,亦天性也。
1701102892
1701102893
整段文字,叙述了三种“物”:屈轶之草,司南之杓,鱼肉之虫。前者植物,后者小动物,居间者为普通物体。它们的本性相同,都能指示方向。据王振铎考证:“地”即汉代占卜用工具“式盘”之下半部,称为“地盘”;“柢”原指树根,此借为杓柄。司南类似日用器物“杓”,将它置于占卜用的“地盘”上,其柄(柢)指向南方。他据《韩非子》和《论衡》记载,断此能指示方向的器物必为天然磁石所制成的杓柄式指向器,并将其复原如图4.1所示。它的创制时间当在战国末期。
1701102894
1701102895
1701102896
1701102897
1701102898
图4.1中曲线型杓式司南所具有的内在美,曾为学术界所接受和赞赏,也成为今天媒体上中国科技事物的标志。
1701102899
1701102900
1701102901
1701102902
1701102903
然而,也有个别不同意见:一者判定司南为天上北斗星座;二者断其为西周官职。实际上,前者潜意识地受到复原司南为曲线型、且类似北斗星座的影响;后者,查无实据,西周无“司南”官职。
1701102904
1701102905
问题的关键仍在科学方面。曲线型磁棒、尤其是杓柄端的内弯,极大地减弱了作为“司南”这种磁棒极性,也就减弱它与微弱地磁场的彼此感应强度。
1701102906
1701102907
因此,即使在强磁场下制造的钨钢磁杓,在不久时间后也完全退磁而不转动了。解决这个问题实在很简单。王振铎在其大作《司南指南针罗盘》中,绘有汉代杓型14种,其中仅一两种为如图4.1所示形状,而有多达11种为直柄(如图4.2所示)。采用直柄杓形复制司南,甚而其柄端呈尖状,杓体不必挖空(如图4.3所示),这样的磁杓实为一长条磁体,它完全符合“条形磁铁在自由悬挂时指向南北方向”的物理规律(如图4.4所示)。将司南杓置于摩擦阻力极小的光滑平面上,与自由悬挂条形磁铁的物理条件是相同的。为减小摩擦阻力,复制的司南不宜大(如图4.5所示)。要改变图1给人留下的仿似厨具大杓的印象。
1701102908
1701102909
1701102910
1701102911
1701102912
又有人疑问:为何考古界迄今未发现此类器物?这个问题,一当问祖先是否将它与主人入殓过;二当问从事考古之今人,在其发掘中有否司南之意识。众所周知,一个天然磁石杓在地下千余年,比一个铁钉更易锈蚀,剥离。若无此“司南”之意识,即使手触及其十次、八次,亦枉然也。
1701102913
1701102914
笔者相信司南在历史上存在过,且直到唐代指南针发明之前,可能有人“玩”过司南。梁元帝萧绎(508~554年)在其《玄览赋》中陈述祖荣、嗟今叹古,言及他自己大权在握,威风又享受,偶也思及被匈奴族赶到西北边陲的月支族。此时他寄希望于占卜,“见灵鸟之占巽,观司南之候离”。其中,“巽”、“离”为八卦方位。唐代韦肇(766~779年官中书舍人)在其《瓢赋》赞美瓢之素雅瑰伟,将其与“北斗”相比,与“司南”相校,写下“挹酒浆,则仰惟北而有别;充玩好,则校司南以为可”。
1701102915
1701102916
人们还担心古人雕琢天然磁石为司南的过程中,因敲打而令磁石退磁,担心他们有否适当的加工工具等。只要想想在浙江余杭县反山良渚出土约公元之前2500年的诸多良渚玉器(玉鸟、玉龟、玉鱼、玉琮、玉冠饰等,如图4.6所示)就可以打消这些顾虑。参看以下莫氏硬度标(Moh’s hardness scale)(见表4.1)。
1701102917
1701102918
1701102919
1701102920
1701102921
1701102922
1701102923
1701102924
既然在汉代之前几千年,人们能以线切割等方法加工繁纹缛饰之玉器,汉代人为何不能加工比玉器软得多的天然磁石。要知慢工出细活,古人当有知晓不能在加工中以锤敲打者。
1701102925
1701102926
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之前几年,在墨西哥圣罗伦佐城(San Lorenzo)曾出土一根约公元前1400~前1000的磁棒,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森(John B.Carlson)在《科学》(Science, Vol,189,1975,p.753)上撰文提出,它“比中国人发现的司南要早1000年以上”。然而迄今为止,这个发现还是孤证,且在奥尔麦克(Olmec)文化中无任何文字或相关传说佐证之。中国司南仍是人类最早文字记述的磁指向器。
1701102927
1701102928
1701102929
1701102930
1701102931
至于司南所放置的地盘(即今谓之方位盘),是秦汉时代占卜工具“式盘”之一部分。清末,人们曾发现汉代铜式盘(如图4.7所示),20世纪70年代分别在甘肃武威县磨咀子和安徽阜阳市汝阴侯墓出土了汉代漆木式盘(如图4.8所示)。式盘的上半部分称为“天盘”,上有28宿星名;下半部称为“地盘”,上有24向方位。天盘圆形;地盘为方形,以天干、地支和八卦中的部分文字表示东南西北等方位。其中,“子”、“午”分别为正北、正南向(如图4.9所示)。有趣的是,明清以至20世纪初,安徽还是盛产罗盘之地,且称其为“徽盘”。地方传统如此长久,令人惊叹!
1701102932
1701102933
1701102934
1701102935
1701102936
二、司南产生的社会文化与科学背景
[
上一页 ]
[ :1.7011028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