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99e+09
1701102990 客主取的,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取丙午、壬子之间是天地中,得南北之正也。丙午约而取于大概。若究详密,宜曲表垂绳……
1701102991
1701102992
1701102993
1701102994
1701102995 引文中第一句“的”字,指目标;“四正”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当取丙午针”,即罗盘上磁针指向(如图4.11所示)。杨维德知道,磁针所指南北(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不全吻合,只是“约而大概”。若要取得地理“南北之正”,则需以圭、臬等仪具在太阳下取影测知。整段文字表明,杨维德熟知罗盘与磁偏角。所谓“丙午”或“丙午、壬子之间”,也表示当时北宋京都磁偏角约为7.5度。
1701102996
1701102997 杨维德其人是宋代重要天文学家,年轻时曾是韩显符(940~1013年)造铜浑天仪的助手,官“保章正”;后官“司天春官正”,于景祐元年(1034年)编制星表而闻名,并与天文机械制造师燕肃(961~1040年)一同奉诏检测莲花漏;他还是今日闻名天下的1054超新星的发现者和忠实观察记录者之一。他又是一位阴阳家,著有“遁甲符应”类著作。似是晚年,又发阴阳于风水地理,写成《茔原总录》一书。“茔”即坟地。
1701102998
1701102999 (3)北宋兵家曾公亮(999~1078年)著《武经总要》(1040~1044年成书)。前述道家、堪舆家以磁感应方法制造指南针,而曾公亮发现了另一种造法。这种方法以现代科学语言可以表述为:利用钢铁从炽热
1701103000
1701103001 到淬火冷却过程中磁畴(magnetic domain)从无序(magnetic disorder)到有序(magnetic order)的转变。他写道:
1701103002
1701103003 造指南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二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钳钳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北),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
1701103004
1701103005 对这种造法要作一点近代磁学知识的解释:将钢铁片剪成鱼形,即常见的二头尖的长条形铁片。将其置于约700摄氏度高温(此温度称为磁体的磁畴达到混乱状态的居里点),其磁畴排列完全被打乱。此后又将其顺地磁场方向(“尾正对子位”,即南北方向)淬火、冷却,此钢片磁畴便又按地磁方向重新排列为磁有序状态,从而产生磁性。鱼尾对北,则成为南极;鱼头朝南,则成为北极。因此,这种鱼形指南针“首常南向午”。“南向午”,非正午(南),又一次讲出磁偏角的存在。
1701103006
1701103007
1701103008
1701103009
1701103010 由上可见,人们发现了两种磁化钢铁的方法。罗盘和磁偏角也为人们所掌握。
1701103011
1701103012 继而,沈括在《梦溪笔谈》和《补笔谈》中对其之前有关指南针和磁偏角的知识作出了总结。他说:“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予家指南、指北者皆有之。”“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他还指出了指南针的多种安装法。除水浮之外,特别道明以蚕丝悬吊磁针(如图4.12所示),称为缕悬法。1777年,法国科学家库仑(C.A.de Coulomb ,1736~1806)以此方法设计船用罗盘而获法国科学院头等奖;他所发明的“库仑扭秤”,也是用的沈括的这种方法。
1701103013
1701103014 以水浮指南针事,在无风、轻放之时,鉴于水的表面张力,铜针或铁片可一时浮于水面。然古人“以针横贯灯心(草),浮水上”(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五《磁石》)。水罗盘多以此法行之。
1701103015
1701103016 指南针、罗盘从宋代起累见文献记载,罗盘也开始用于航海导航。从会昌三年(843年)段成式记述指南针起,到沈括《梦溪笔谈》成书(约1090年),指南针与罗盘获得极大发展。
1701103017
1701103018 四、罗盘与堪舆
1701103019
1701103020 罗盘的盘面,最早无疑是来自式盘中地盘。如图4.13所示,是成书于隋唐时期《黄帝宅经》中的地盘图。前所引图4.10是仿汉代式盘绘成的。它们中央为一方口或圆口光滑平面,磁针置此面上,会因地磁场作用而自由转动,并静止在南北方向。这是旱罗盘的肇始。若在此装上一水池(堪舆家称此池为“天池”)以放下磁针,它就是水罗盘。方形罗盘不便观察,于是将其改为圆形。宋初许洞(980~1011年)著其书《虎钤经》,成文于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年,1004年),景德二年(1005年)进献朝廷。该书《占鸟情》篇绘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位盘(如图4.14所示),其中圆形十二方位盘面当是从方到圆转变时期的一种罗盘。罗盘从方形到圆形,也是仪器史上一大革命。许洞在《虎钤经序》指出,该书“或作于已见,或述于古人”,“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风云气候,风角鸟性,虽远于人事,亦不敢遗漏焉”。这两种形式的罗盘当为许洞之前人所为者。
1701103021
1701103022
1701103023
1701103024
1701103025
1701103026
1701103027
1701103028 一旦堪舆家手握罗盘,其信念也必定纳入其中。由宋人集堪舆著作而成的《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中绘有一水罗盘(如图4.15所示),且称其为“浮针方气之图”:中央天池,放磁针;第二、三层为十二方位圈或称十二向;第四、五层为二十四向。被明、清两代尊为仙人的唐晚期堪舆师杨筠松(又称杨救贫),于“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即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也即段成式记述磁针之后40年入山专行堪舆业,在其作《青囊奥旨》中言及“先天罗经十二位,后天方用干支聚”。图4.15留下罗盘方位逐渐细致的历史遗迹。明代吴望岗在《罗经解》中绘下一个罗盘图,称为罗盘“三针总图”(如图4.16所示)。它将图4.15的五层圆圈扩展到七层,每层都有名称。显然,二层、四层之方向标示与图4.14同;三层的24向称为“正针”,它与图4.15第五层相同;五层的24向称为“杨公缝针”(“杨公”即杨筠松),它与图4.15的第四层同;六层以天星表示方向,为宋明间堪舆师所添加;七层称“赖公中针”。“赖公”其名为赖太素或赖文俊,南宋初年人,活跃于12世纪。罗盘上“三针”(正针、缝针、中针)绘图,表明堪舆手段与目的之逐日繁琐、变化。缝针、中针的子午向与正针之偏离,也有可能与历史上地磁极与地磁偏角的变化有关连。
1701103029
1701103030
1701103031
1701103032
1701103033 自宋以降,堪舆罗盘被风水地理师神秘复杂化了。八卦、干支、天星甚而占卜吉凶、术语等全绘在盘面上(如图4.17、4.18、4.19所示)。
1701103034
1701103035 以上所述,均为堪舆用水罗盘。值得注意的是,旱罗盘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并用以堪舆开始。1980年代,在江西临川县宋墓中出土一具“张仙人瓷俑”(如图4.20所示)。该俑右手竖持罗盘置于左胸前,且可见其磁针中央有枢轴式接孔。墓主人为南宋邵武(今属福建)知军朱济南,卒于庆元三年(1197年),葬于庆元四年(1198年)。旱罗盘曾于十二世纪下半叶流行于闽赣地区,当无疑议。
1701103036
1701103037
1701103038
1701103039
[ 上一页 ]  [ :1.701102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