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037e+09
1701103037
1701103038
1701103039
1701103040 五、罗盘与航海
1701103041
1701103042 在11、12世纪之交已有文字记述航海用罗盘导向。宋代朱彧《萍洲可谈》描述舟师“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是书完稿于宣和元年(1119年)。然而,朱彧父亲朱服于元符二年(1099年)至崇宁元年(1102年)官广州帅,是书多述其父所见闻。由此可断,航海中罗盘导向应为11世纪下半叶事。继朱彧文字之后四年,徐兢于宣和五年(1123年)奉命出使高丽,亦述及过洋之日“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宣和奉使高丽国经》卷三十四)。以指南针识方向,非罗盘莫属。
1701103043
1701103044
1701103045
1701103046
1701103047 仅是阴晦之日观指南浮针或水罗盘,乃因晴朗之日尚可用“牵星术”辨方向。“牵星术”即以某种简便工具观测北极星高度。历代海上航行,舟师多积累相关知识。罗盘,作为一种新仪器导航,自然也尚需积累相关经验与知识。13世纪初,罗盘导航终于全天候使用。赵汝适(1170~1231年)于宝庆元年(1225年)完稿的《诸蕃志》中述及“渺茫无际,水天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赵汝适其人乃宋宗室,累官至朝散大夫。从嘉定十七年(1224年)起,又官福建路、泉州市舶司提举,《诸蕃志》为其时其地搜罗泛海之事所成。后赵汝适半个世纪,吴自牧在其著《梦粱录》(成书于咸淳十年,即1274年)记述南宋自临安(今杭州)出海商贾之事,关于指南针有同《诸蕃志》类似记载。“昼夜守视”指针且不能有“毫厘之差”,必是罗盘无疑。罗盘以24方位定向;若将相邻二向之隔档(也称“缝针”)算入,实为48向(如图4.21所示),因此,它可以指出7.5度内之航向差别。
1701103048
1701103049
1701103050
1701103051
1701103052 上述各种堪舆用罗盘自然均可用以航海,但航海罗盘方位只需一层(或一圈)足够。航海罗盘需要简便、明了,易识易辨。在使用航海罗盘初期阶段,可能就是一个瓷碗或瓷盘,碗边上套接方位圈,或在瓷盘内底釉绘方位。打碎了,再来一个碗(或盘)。这种瓷碗,又称为“针碗”。在旅顺、大连、江苏丹徒县等海岸地区近几十年曾出土金元时代诸多针碗,甚至在河北磁县开河村元代木船上也发现过它。这种碗内底绘有穿过灯草的浮针图样,有些外碗底釉写“针”字(如图4.22所示)。明代,华南窑还专门烧制供航海用瓷罗盘(如图4.23所示)。这些都是早期航海用的水罗盘。
1701103053
1701103054
1701103055
1701103056
1701103057 图4.24、4.25所示是明清时期航海用罗盘。见之于文献所绘或明清实物藏于博物馆者,举不胜举。
1701103058
1701103059
1701103060
1701103061
1701103062 航行经验的积累,促使人们知晓航路上各地点(如岛屿、暗礁或海上其他标志处)罗盘应取的方向。古代人称此为“针路”、“指南”,或“针经”、“针谱”、“针薄”。针路需与航行时间(或路程)同时应用,才能抵达目的地。计算航程的长度单位为“更”,大致上,一昼夜分为十更,一更约为60里。明代成书的《指南正法》就“温州往日本针路”写道:“温州开舡,用单甲五更,用甲寅六更,用单寅二十更,用艮寅十五更,取日本山,妙也。”参看图4.21,从温州开船,取“单甲”方向,即罗盘“甲”正中央方向,也相当于船行于东偏北15°;行船“五更”之后,船改变为“甲寅”向,即在罗盘的“甲”与“寅”中缝方向,也即船行于东偏北22.5°;船行六更之后,又改为“单寅”向,即罗盘“寅”字正中方向,也即船行于东偏北30°;又船行二十更后,改“艮寅”向,即罗盘的“艮”与“寅”之中缝方向,也即东偏北37.5°,此向航行十五更,即抵达日本。据此针路计算,此抵达地为日本长崎。
1701103063
1701103064 《指南正法》又记述了由“日本回宁波针路”:“五岛开舡,用坤申七更,用庚申十五更,用单庚及庚酉二十五更,收入宁波是也。”再对照图4.21,不难发现,回宁波之罗盘取向基本上是往日本的反向。
1701103065
1701103066 以上所述,就是古代航海者所谓的针路。许多典籍中关于针路的文字记述,迄今尚可复原成航线图,且与今日航路或航线图一致。如元代周达观(约1275~1346年)于元贞元年(1295年)奉使真腊(今柬埔寨),写下《真腊风土记》,在是书“总叙”中述及针路如下:“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据此文字,考古学家夏鼐曾绘出它的针路复原图(如图4.26所示)。古代人也绘有航海针路图。如,清代周煌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奉使琉球,著《琉球国志略》,并绘有福州至琉球的往返针路(如图4.27所示),其航线旁注明各地山川岛屿、针位、更数。明代茅元仪(约1570~1637年)在其著《武备志》中留下一幅极为珍贵的郑和下西洋航海针路图(如图4.28所示)。
1701103067
1701103068
1701103069
1701103070
1701103071 罗盘与针路二者相结合,使中国人成为远洋航行最早的国家之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在元朝任职17年之后,于1292年搭乘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波斯的航船回故乡。是船队为十四艘四帆桅船,600余人从福建泉州港起航,经苏门答腊、爪哇、印度沿海,抵达波斯。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于1330至1339年两次从泉州出发,行踪遍及南洋、印度洋、阿拉伯半岛,甚至东非。明初,三宝太监郑和于1405至1433年七次下西洋,远达非洲肯尼亚。其船舰之巨、船队规模之宏、船载人数之多、航行海域之广、航海技术与指挥管理之高,堪称当时世界远洋航行之最。
1701103072
1701103073
1701103074
1701103075
1701103076 (1)从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群岛)至印度半岛西南海岸柯枝国(今柯钦)、古里国(今卡利卡特)一段航线。图中绘出航线上所见岛、山、国别、寺塔,标记牵星术度数,以及往返更路和针路。后者自右至左书定:寅针五十更,船收古里国;寅针二十五更收柯枝国;用乙卯针二十五更收柯枝国;用甲卯针二十八更收里国;用卯针十五更收古里国;用卯针十六更收加加溜。
1701103077
1701103078 六、罗盘西传及其影响
1701103079
1701103080 在欧洲或阿拉伯国家中,何时有文献记述指南针或罗盘?它们源自何处?这个问题一直为科学史家所关注。比利时出生的美国科学史学家萨顿(G. Sarton,1884~1956年)在其名著《科学史导论》中,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甚至美国科学史家卡约里(F.Cajori)在其《物理学史》中都曾涉及大量的相关文献史料。它们证明中国人最早发明指南针、罗盘,发现地磁偏角。
1701103081
1701103082 有文字可查的,在欧洲最早述及指南针的是英格兰人尼卡姆(AlexanderNeckam,1157~1217年)。他在1190~1200年间成书的The Nature of Things书中曾这样说到航海水手“用一根针与磁石接触。这根针于是就旋转,当其静止时其尖端指北”。1205年,法国德·普罗万斯(Guyot de Provins)曾说过,水手们“将磁石接触一根针,再把针固定在一根稻草上,使之浮于水面,于是针指北”。虽然其间还有些人有过类似的说法,但最早的尼卡姆之说也比沈括的《梦溪笔谈》晚100年,后者还不是有关指南针和罗盘的最早的中国文献。
1701103083
1701103084 关于磁知识和罗盘在欧洲的重大进步是由法国珀勒里尼斯(Petrus Peregri-nus,或写为Perre de Maricourt)于1269年8月12日的一封信中写下的。他知道磁体的极性,知道强磁体会倒转弱磁体的极性,发明了有刻度和装上枢轴磁针的罗盘。他是路易九世军队中的工程师,也是中世纪少数从事实验工作的学者,但他尚未知晓磁偏角。他的罗盘比堪舆师王伋、杨维德的罗盘晚200余年,比朱服、朱彧父子在广州见到的航海指南针或罗盘晚170年,甚至比考古发掘的“张仙人瓷俑”中的旱罗盘(也是枢轴罗盘))模型还晚70年。
1701103085
1701103086 关于指南针或罗盘的阿拉伯文献比欧洲晚。13世纪时,才有几种文献述及指南针或罗盘。一个文献是穆罕默德·乌菲(Muhammad al - Awfi)约1232年以波斯文编撰的《轶事集》,述及水手用磁石摩擦鱼形铁片;另一个文献是卡巴贾基(Bailak al-Qabajagi)于1282年撰写的《宝石大全》,内中述及他本人于1242年亲见水手使用水罗盘,指南针也是一片漂浮的鱼形铁片。
[ 上一页 ]  [ :1.7011030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