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3255
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可分十二个时期(见表1.1),现将各时期的主要成就介绍如下:
1701103256
1701103257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1701103258
1701103259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3000~前7000年)的遗址有10余处(见表1.2):广西桂林市庙岩,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广西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河北阳原县虎头梁,河北徐水县南庄头,北京市怀柔区转年、门头沟区东胡林,广西桂林市甑皮岩,广西临桂县大岩,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这些遗址都有陶器出土。
1701103260
1701103261
1701103262
1701103263
1701103264
表1.2 新石器时代早期14C测定年代数据表〔1〕
1701103265
1701103266
1701103267
1701103268
1701103269
1.制陶的原料
1701103270
1701103271
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釜,陶胎中的羼和料既有磨圆磨光的自然河沙,又有人工砸碎的有棱角的石英颗粒,这表明该遗址的陶器不是最原始的刚发明的陶器,制陶技术已经越过“就地取土”的阶段,进入“就地选土”的阶段,因为就地取来的土中不会有人工砸碎的石英颗粒。
1701103272
1701103273
2.坯体的成型方法
1701103274
1701103275
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罐(如图1.1所示),采用泥片贴筑法成型,从底部开始贴筑到口部。推测当时采用垫树叶制陶的方法,以树叶作为坯体与地面之间的隔离层,防止粘连。
1701103276
1701103277
3.陶器的烧制
1701103278
1701103279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特点是:烧成温度低,颜色不均匀,陶质松软,容易破碎。例如桂林市甑皮岩遗址的陶片经过测定,烧成温度只有(以下烧成温度均为摄氏)680±20℃。推测先出现平地露天烧制的陶器,这是无窑烧制,后出现平地封泥烧制的陶器,这是从无窑烧制向有窑烧制的过渡形式,二者合称为平地堆烧。
1701103280
1701103281
4.世界上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1701103282
1701103283
据说日本出土了公元前一万三四千年的陶片,但其中有些陶片的烧成温度只有400~500℃,是还没有完全陶化的土器。在俄罗斯远东区出土了公元前1万年以前的陶片,蒙古也发现了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陶片,在印度也发现了公元前第九千年至第八千年的陶器,西亚最早的陶器不早于公元前七千年。世界各地早期陶器有不同的器形和纹饰,说明世界上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境内出现陶器的年代较早,最早的是广西桂林市庙岩遗址的陶器,为公元前13610±500年和公元前13710±260年。
1701103284
1701103285
1701103286
1701103287
1701103288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制陶技术
1701103289
1701103290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文化遗存有湖北的城背溪文化,河南的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陕西和甘肃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湖南的彭头山文化、高庙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内蒙古的兴隆洼文化,山东的后李文化,北京的镇江营一期文化等。
1701103291
1701103292
1.制陶的原料
1701103293
1701103294
以普通易熔黏土为主。湖南境内的高庙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和湖北境内的城背溪文化都出现了白陶,其原料有两种:一种是高铝质耐火黏土(高岭土),另一种是高镁质易熔黏土(滑石黏土)。
1701103295
1701103296
2.垫板制陶
1701103297
1701103298
推测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木板。制陶者用石斧将树干砍成木板,以木板垫在地上,在木板上采用泥片筑成法和泥条筑成法制陶。有了木板,人可以原地不动,用手转动垫板,坯体就会随着转动,木板已经是一种制陶工具。由于垫板没有轴,转动时不平稳,若干坯体出现歪斜现象,例如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罐形壶(如图1.2所示),采用倒筑泥片筑成法,从口部筑到底部,用17块泥片筑成坯体。底部的平面与口部的平面不平行,经过测定,器底的垂直线与器身中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达4.5度,因此器身明显歪斜。贾湖遗址的圆腹壶(如图1.3所示),采用泥条筑成法成型,内壁和内底有泥条痕迹。在贾湖遗址,泥片筑成法所占比重逐步减少,泥条筑成法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有泥条筑成法逐渐取代泥片筑成法的趋势。
1701103299
1701103300
1701103301
1701103302
1701103303
1701103304
[
上一页 ]
[ :1.7011032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