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356e+09
1701103356 快轮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先进的一种制坯工具,快轮的使用明显地提高了制陶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后世的陶瓷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
1701103357
1701103358 3.彩陶制作工艺的发展
1701103359
1701103360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最典型的图案——弧边三角纹,其影响范围很广,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的筒形瓶(如图1.11(a)所示)上也有这种图案,这是南北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反映。
1701103361
1701103362 大溪文化的蛋壳彩陶碗(如图1.12(a)、(c)、(d)所示),蛋壳彩陶单耳杯(如图1.13所示),胎壁厚度只有0.7~1.5毫米,都是手制成型之后再用工具刮薄的,外表绘有红彩点纹、黑彩点纹、曲线纹和曲线网格纹。这些蛋壳彩陶距今有5940~5830年的历史,是大溪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1701103363
1701103364
1701103365
1701103366
1701103367
1701103368
1701103369
1701103370
1701103371
1701103372
1701103373 4.升焰横穴式陶窑的改进
1701103374
1701103375 表现在燃烧室与烧成室已经分离,例如陕西西安市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的陶窑(如图1.14所示),火膛在前方,窑室在后方,由火道和火眼使两部分相通。陶窑的改进使陶器烧成温度的上限达到1000℃左右。仰韶时代氧化烧成技术达到高峰,因此陶器以红色为主。
1701103376
1701103377 四、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制陶技术
1701103378
1701103379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文化遗存有甘肃和青海的马家窑文化,宁夏的菜园文化,河南、陕西和山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湖北和湖南的屈家岭文化等。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是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过渡的时期,过渡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坯体的成型由手制技术向轮制技术的过渡;二是陶器的烧制由氧化烧成技术向还原烧成技术的过渡。
1701103380
1701103381 1.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
1701103382
1701103383 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在快轮制陶技术方面走在前列;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刚开始出现少量轮制陶器。可见南北两个地区的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
1701103384
1701103385 2.庙底沟二期文化首创模制法
1701103386
1701103387 这是一种新的成型方法,用陶质内模制作斝的袋足,例如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斝(如图1.15(b)所示),器身为手制,采用泥条筑成法成型,袋足采用模制法成型,袋足内壁有竖向的反篮纹(阴纹),是从内模的篮纹(阳纹)上翻印下来的。
1701103388
1701103389 3.黄河上游地区彩陶制作工艺高度发达
1701103390
1701103391 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高度发达,例如甘肃永靖三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瓮,高达49.3厘米,有“彩陶王”之称,绘黑彩漩涡纹。甘肃兰州市土谷台出土的马厂类型彩陶瓮,绘黑彩、红彩蛙纹。
1701103392
1701103393
1701103394
1701103395
1701103396
1701103397
1701103398
1701103399 4.利用竖穴式升焰窑进行还原烧成
1701103400
1701103401 这是烧制技术上的一项创新。例如山西垣曲县古城宁家坡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两座陶窑(如图1.16、1.17所示)都建在大壕沟旁边的断崖上,由火膛、火道、窑室、窑门、出烟窨水口构成。装窑后将窑门基本上封闭,只留一个观火孔。
1701103402
1701103403
1701103404
1701103405
[ 上一页 ]  [ :1.7011033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