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631e+09
1701103631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汉代和北魏的低温铅釉陶在同一件器物上只用单色釉(绿釉或黄釉),然而唐三彩集多色釉于一身,有黄釉、绿釉、白釉或蓝釉,其中以黄、绿、白为主要呈色,因此称为“唐三彩”。唐三彩主要见于陕西、河南两省,尤其是西安、洛阳两个地区的唐墓中,大部分作为死者随葬之用的明器。虽然铅釉有毒,但是一般不作为生活用具,因此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不大,例如陕西高陵县马家湾乡米家崖李晦墓(公元689年)出土的三彩骑马俑,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公元723年)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豆、三彩瓶和三彩骆驼,河南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公元851年)出土的三彩塔式盖罐。目前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巩义市大黄冶和小黄冶窑址、陕西铜川市唐代黄堡窑址。
1701103632
1701103633 1.唐三彩作坊内的快轮装置
1701103634
1701103635 在唐代黄堡窑址内发现三彩作坊一座,由七孔窑洞组成,每孔都呈长方形。快轮装置是窑洞内最重要的设备,根据发掘报告中的有关资料,可将快轮装置复原如下(如图1.46所示):快轮由木质圆形转盘、木质车筒、木质车轴、铁质荡箍、铁质轴顶碗、铁质转盘附件、瓷质转盘搅动器、木质搅棍、瓷质盘头等构件以及车坑组成。拉坯时将泥料置于盘头中央,将搅棍插入转盘搅动器的转窝内,用力搅动即可使转盘快速旋转。与慢轮相比,快轮的优点是:只有安装在车筒内壁的荡箍和顶部内壁的轴顶碗与车桩接触,由于接触面小,旋转时产生的摩擦力也小,因此惯性力大,旋转速度快,每分钟可以旋转90~100周,泥料在作快速旋转运动时,受到外力作用所产生的形变速度快、效果好,因此利用快轮可以直接将泥料拉坯成型。
1701103636
1701103637
1701103638
1701103639
1701103640 2.唐三彩制胎的原料
1701103641
1701103642 大部分以高铝质耐火黏土(高岭土)为原科,小部分以普通易熔黏土为原料,后者器表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经过淘洗的高岭土泥浆)。
1701103643
1701103644 3.唐代陶工首创绞胎模制法
1701103645
1701103646 唐三彩的成型方法有模制、轮制、雕塑等。其中,属于模制范畴的绞胎模制法是一种独特的成型方法,绞胎器是一种名贵的釉陶新品种。例如陕西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的绞胎釉陶带盖盂,高5厘米,口径2.2厘米,全身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木纹状花纹。器盖为另外模制。绞胎纹理是利用红、白两种泥料相间排列而成,纹理实际上是两种泥料之间的层理。器表施加无色透明的低温铅釉,透过釉层可以看到绞胎纹理。笔者仿制了这件绞胎釉陶带盖盂。
1701103647
1701103648 4.唐三彩的釉料
1701103649
1701103650 以石英粉、高岭土、铅丹或炼铅的熔渣配制成无色透明的基础釉,在经过素烧的素胎上施加基础釉,再经过釉烧,就成为白釉;在基础釉中加入氧化铁就配成黄釉;加入氧化铜就配成绿釉;加入氧化钻就配成蓝釉。其中,蓝釉是唐代陶瓷工匠新发明的。
1701103651
1701103652 5.唐三彩的二次烧成法
1701103653
1701103654 第一次为素烧,在大型半倒焰窑内进行,素烧温度为1150℃。第二次为釉烧,在小型半倒焰窑内进行(如图1.47所示),釉烧温度为950℃,釉烧在氧化气氛中进行。
1701103655
1701103656
1701103657
1701103658
1701103659 十二、宋元明清时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660
1701103661 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辽代(公元916~1125年)生产的三彩釉陶分别称为宋三彩、辽三彩。辽是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宋三彩瓶,器身、圈足两段分别轮制成型,再接合在一起。辽三彩碟,采用内模制法成型,其形状渊源于木制品,这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物。宋三彩和辽三彩都没有蓝釉,这一点与唐三彩有明显区别。内蒙古赤峰市缸瓦窑(如图1.48(a)所示)以木柴作为烧制辽三彩的燃料,辽宁抚顺市大官屯窑(如图1.48(b)所示)以煤作为烧制辽三彩的燃料。陕西铜川市宋代耀州窑也用煤作为烧制瓷器的燃料。宋、辽之前都只用木柴作为烧制陶瓷器的燃料。虽然从宋、辽开始用煤作燃料,但是以后用木柴作燃料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宋代的钧窑和景德镇窑都以木柴作为烧制瓷器的燃料。
1701103662
1701103663
1701103664
1701103665
1701103666 元明清的制陶技术到了尾声,只有紫砂陶、琉璃陶、珐华陶和石湾陶的制陶技术还有所发展。紫砂陶独产于江苏宜兴,用当地产的紫砂泥制作而成,始烧于宋代,明代以壶类著称,例如供春紫砂壶。供春是宜兴的制壶名家。紫砂壶的优点是透气性好,泡茶隔夜不锼。琉璃陶是从唐三彩派生出来的低温铅釉陶新品种,主要作为建筑用陶。据文献记载,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开始在宫殿建筑上使用琉璃陶。考古发现最早的琉璃陶是在唐代,例如陕西铜川市唐代黄堡窑址出土的琉璃砖和琉璃瓦。元代琉璃陶主要产于山西南部。明代南京、北京也生产琉璃陶,例如北京的琉璃厂生产琉璃瓦,后来迁到门头沟的琉璃渠村继续生产。明清是琉璃陶生产和使用的鼎盛时期,琉璃制品用于宫殿、皇家园林、王府、寺庙等建筑上。山西大同市内的九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竣工于明代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全部用琉璃镶砌,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古老、最大的琉璃照壁。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建筑群是琉璃陶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巧妙结合的典范。珐华陶主要产于山西南部,出现于元代,明代较多,是从琉璃陶派生出来的新品种。珐华陶与琉璃陶的共同点是都以铁、铜、钴、锰作为着色元素;差别是珐华陶以硝酸钾全部或部分地代替氧化铅作为助熔剂。珐华陶的产品有花瓶、香炉、动物等。石湾陶产于广东佛山市的石湾窑,始烧于元代,是一种低温铅釉陶,以铜、铁作为着色元素,明代主要生产碗、罐等,清代以生产人物神仙、瓜果器物著称。
1701103667
1701103668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 [:1701100363]
1701103669 第二讲 中国古代制瓷技术史
1701103670
1701103671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是瓷与陶之间有质的区别,瓷器诞生以后,制瓷技术与制陶技术成为两个不同的系统。
1701103672
1701103673 中国古代制瓷技术史可分六个时期,现将各时期的主要成就论述如下:
1701103674
1701103675 一、商周时代的原始瓷器
1701103676
1701103677 原始瓷出现于商代,例如江西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一期出现了原始瓷,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在周代原始瓷得到发展,例如河南洛阳市塔湾出土的西周原始瓷豆、山东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村六号墓出土的西周青瓷四系壶。原始瓷的产地主要在南方,以江西、浙江最多。
1701103678
1701103679 1.原始瓷制胎的原料
1701103680
[ 上一页 ]  [ :1.7011036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