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3688
1701103689
原始瓷具备了三个要素:一是以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二是器表有一层玻璃质釉;三是烧成温度多在1100~1200℃之间。这些要素都与陶器有质的区别。
1701103690
1701103691
4.原始瓷与成熟瓷器的区别
1701103692
1701103693
与后来的成熟瓷器相比,原始瓷的原始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制胎的原料加工不细,并且含铁量偏高;二是釉层厚薄不匀,并且釉与胎之间结合不牢,釉层容易脱落;三是烧成温度不够高,因此釉与胎结合不牢。
1701103694
1701103695
二、汉晋时代南方的青瓷
1701103696
1701103697
汉晋时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中国发明了成熟瓷器,从此世界上有了瓷器。
1701103698
1701103699
东汉(公元25~220年)晚期越窑青瓷烧制成功,例如浙江上虞小仙坛出土的东汉晚期青釉印纹垒瓷片、河南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东汉青瓷四系罐。
1701103700
1701103701
越窑分布在浙江东北部的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宁波、鄞县一带(如图2.1所示),创烧于东汉,盛于唐代、五代,衰落于宋代。
1701103702
1701103703
1701103704
1701103705
1701103706
1.越窑青瓷的胎
1701103707
1701103708
上虞小仙坛出土的青瓷片,胎中的着色剂——氧化铁含量只有1.64%,氧化钛含量只有0.97%,因此瓷胎的颜色较浅;烧成温度相当高,达到1310℃,因此瓷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吸水率,已经达到成熟瓷器的标准。
1701103709
1701103710
1701103711
1701103712
1701103713
1701103714
1701103715
1701103716
2.越窑青瓷的釉
1701103717
1701103718
作为一种器皿,瓷器上必须带有一层玻璃釉,越窑青瓷的釉是钙釉,以氧化钙作为主要熔剂。由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钛,随着烧成气氛的变化,釉色呈现为灰黄色或青灰色。
1701103719
1701103720
3.烧制越窑青瓷的窑炉
1701103721
1701103722
在上虞帐子山窑址发现东汉龙窑(如图2.2所示),全长约10米,窑底坡度大,前段为28度,后段为21度。由于坡度大,对空气的抽力也大,有利于提高烧成温度和瓷器的质量。越窑青瓷能够烧制成功与窑炉的改进有密切关系。
1701103723
1701103724
三、南北朝的瓷器
1701103725
1701103726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烧制青瓷比较普遍。北方出现了白瓷。
1701103727
1701103728
1.南方的青瓷
1701103729
1701103730
以浙江、江苏地区的青瓷生产发展最快。例如江苏泰州市海陵区苏北电机厂出土的东晋——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如图2.3所示),胎呈米灰色,内外满施青黄色釉,釉质较薄,有细开片,开片又称冰裂纹。
1701103731
1701103732
2.北方的青瓷
1701103733
1701103734
河北景县封代墓出土一批青瓷,经过化验,是以北方瓷土烧制而成,例如青瓷莲花尊,这是北方青瓷中的精品。又如陕西西安市独孤藏墓出土的北周青瓷六系盘口瓶,白胎,青绿釉未及底部。
1701103735
1701103736
3.北方的白瓷
1701103737
[
上一页 ]
[ :1.7011036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