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4364e+09
1701104364 单动式双综机还在继续使用。现存的缂丝机也属此类,不过,它的鸦儿木乃是横向安置。在机架顶上,有着一根与经线同向的轴,轴上安置两片与纬丝同向的鸦儿木,机下是两根与鸦儿木同向的踏脚杆,杆与鸦儿木在机边用绳相连。这种装置颇有些类似明清时提花机上的范子装置。
1701104365
1701104366 约于元、明之际,互动式双蹑双综机出现了。这种织机的特点是采用下压综开口,由两根踏脚板分别与两片综的下端相连,而在机顶用杠杆,其两端分别与两片综的上部相连。这样,当织工踏下一根踏脚板时,一片综就把一组经丝下压,与此同时,此综上部又拉着机顶的杠杆,使另一片综提升,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开口。要开另一个梭口时,就踏下另一块踏脚板。这种开口机构十分简洁明了(如图2.19所示),在欧洲十二、十三世纪已十分流行。中国的素织机从单动式向互动的演变,可能得益于十三世纪东西文化交流的兴盛。我们现在能在民间看到的双蹑双综机,基本上就是这种型制。
1701104367
1701104368
1701104369
1701104370
1701104371 3.提花机与提花技术
1701104372
1701104373 织机中最为复杂的是提花机,最为复杂的技术是提花技术。所谓的提花技术也就是一种复杂的信息贮存技术。凡有图案的丝织品必须将这种复杂的提花信息用各种安装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将其贮存起来,以使得这种记忆的开口信息得到循环使用。这就如同是今天计算机的程序,编好这套程序之后,所有的运作都可以重复进行,不必每次重新开始。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织锦来看,至迟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提花机和提花丝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1701104374
1701104375 但是,提花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从挑花到提花的一个过程。前述所有织机均可用挑花杆在其上挑织图案,尤其是原始腰机、斜织机和水平机,在历史上也确曾用于挑花织制显花织物。挑花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挑一纬织一纬,这种方法必须要求织者胸有成竹;二是挑一个循环织一个循环,这种方法应用得普遍一些。但不管如何,这种方法仍不能提高工效,因为挑花的信息无法长期贮存并反复利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们摸索出两条途径,由此走向提花技术。一条途径是将挑花杆“软”化,即用综线来代替挑花杆,这样演变成为多综式提花机;另一条途径是保持挑花杆挑好的规律不变,而寻求某一种关系把其中的规律反复地传递给经丝,这样就出现了花本式提花机。
1701104376
1701104377 4.多综式提花机
1701104378
1701104379 一般认为,汉代已出现了多综式提花机。可靠的证据来自《三国志·方技传》注:“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三国时期说旧绫机显然就是汉代的情况,这种一蹑控制一综、蹑综数量相等的织机,应是踏板式多综提花机,今人称为多综多蹑机。当然,在此以前应该还有手提多综提花机。
1701104380
1701104381 踏板多综机的机型至今仍可在四川双流县找到,称为丁桥织机。其实这是一种栏杆织机,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其特征是用一蹑控制一综,综片数较多,但是幅度较狭,仅能织腰带而已。丁桥织机所用综有两种,一种是提综、又称范子,综眼上开口,踏板通过鸦儿木将范子提升;另一种是伏综,又称占子,是下开口的综眼,踏板直接拉动占子的下边框将综片压下,经丝也就压下,此占子由机顶的弓棚弹力回复。当然,丁桥织机不等于汉代的踏板多综机。我们知道,汉代尚无伏综的出现,其织物的幅宽也将远远大于丁桥织机上的幅宽。不过,其主要原理应该是相同的(如图2.20所示)。
1701104382
1701104383
1701104384
1701104385
1701104386 5.低花本提花机
1701104387
1701104388 低花本提花机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竹笼机。竹笼机的挑花杆常用竹制,故而,由挑花发展而来的花本式提花机也首先采用竹编花本,这些竹编花本约出现在汉代。但其型制在今日亦有遗存,广西、湖南、贵州境内保存颇多,当地一般称为竹笼机或猪笼机。其特点是一只挂在机上的大竹笼,竹笼上排列着100根左右的提花竹棍,与吊棕绳结成花本。在提花开口时,它经历了以下步骤:凡是要提升的经丝穿入在竹棍之前的综线,不提升者则在竹棍之后,这样提花竹棍就把两组综线分开,然后,把竹笼上提,使经丝形成开口,再用压经板和开口竹管等工具使开口更加清晰。而作为花本的竹棍则移到竹笼的另一面排在最后,以作下一循环。这一原理十分科学(如图2.21所示)。
1701104389
1701104390
1701104391
1701104392
1701104393 竹笼机的型制虽在近代发现,但古代史料中亦能找到踪迹。东汉王逸《机妇赋》中所描述的那台提花机,应该就是竹编花本机。赋文如下:“胜复回转,剋象乾形。大匡淡泊,拟则川平。光为日月,盖取昭明。三轴列布,上法台星。两骥齐首,俨若将征。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兔耳跧伏,若安若危。猛犬相守,窜身匿蹄。高楼双峙,下临清池。游鱼衔饵,瀺灂其陂。鹿卢并起,纤缴俱垂。宛若星图,屈伸推移,一往一来,匪劳匪疲。”文中的高楼、鹿卢均应是指提起竹编花本的装置,星图就是竹制花本。竹编花本机直到唐代仍在应用,故唐代施肩吾《江南织绫词》中有“女伴能来看新聶,鸳鸯正欲上新枝”之句。
1701104394
1701104395 6.束综提花机
1701104396
1701104397 束综提花机是以线制花本为特征的提花机。它一方面是竹编花本机的直接变形,另一方面是将中亚纬锦机的1-N把吊系统与中国传统的花本相结合的产物。
1701104398
1701104399 束综提花机在初唐时出现。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吉字对羊灯树锦,是一件图案在一个门幅内左右对称、经向上下循环的织锦,可能已经是束综提花机出现的一个实例。而初唐时大量涌现的小团花纹锦,则是十分明确的带有1-N把吊装置束综提花机的产品〔1〕。元稹《织妇词》中描写荆州贡绫户“变缉撩机苦难织”也是指此。但其实物图像直至南宋才出现,黑龙江省博物馆所藏《蚕织图》中有一架绫机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耕织图》中的罗机即属此类(如图2.22所示)。这台束综提花机的机身平直,中间隆起花楼,花楼上高悬花本,一拉花小厮正用力地向一侧拉动花本,花本下连衢线,衢线穿过衢盘托住,下用衢脚使其垂悬于坑。花楼之前有两片地综,地综通过鸦儿木用踏脚板踏起。织机用筘,筘连叠助木以打纬。
1701104400
1701104401
1701104402
1701104403
1701104404 这种机身平直的线制花本提花机可称之为水平式小花楼提花机,主要适宜于织制绫罗纱绸等轻薄型织物,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提花机型。使用水平机架的原因是为了减轻叠助木的打筘力量,宋应星说“以其丝微细,防遇叠助之力”也正是指此。元代薛景石《梓人遗制》所载的华机子也是一种水平式提花机,它把机架尺寸和织机部件都描述得十分详细。
1701104405
1701104406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提花机属斜身式小花楼提花机:“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在花楼架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其机式两接,一接平安,白花楼向另一接斜倚低下尺许,则叠助力雄。”显然,斜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打纬的叠助冲力。清代提花机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机身倾斜度增加。
1701104407
1701104408 束综提花机的发展顶峰是大花楼机,南京摹本缎机和妆花机即属此类。其特点是花本大而呈环形,亦可以看作是花本再一次从衢线中分离出来的结果。其花纹循环可以极大,织出像龙袍一类的袍料,循环达十余米。拉花时拉花工坐在机中间往后拉。机身形式通常亦为斜身式。至于提花机所用地综片数则由织物品种而定,二、五、八片不等,综片包括提综和伏综两种,根据不同品种选用(如图2.23所示)。
1701104409
1701104410
1701104411
1701104412
1701104413 7.花本——提花程序
[ 上一页 ]  [ :1.7011043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