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4717
5.山普拉
1701104718
1701104719
山普拉墓地位于新疆和田洛浦县境内,共发掘墓葬68座,殉马坑2座,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包括大量风格独特的纺织品及服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以缂织毛绦为装饰的喇叭裙成为山普拉的特点。从包裹、披挂毛织毯保暖、御寒,到不加裁剪的贯头衣和简单裁剪的织成衣、裤,山普拉墓地出土服饰式样主要是套头长袖衣、套头短袖衣、平腿长裤、灯笼腿长裤和喇叭裙。
1701104720
1701104721
6.扎滚鲁克
1701104722
1701104723
扎滚鲁克村在新疆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共有墓葬数百座,于1985~1998年间由新疆博物馆、巴州文物管理所进行联合发掘。扎滚鲁克一号墓地的主体文化共分三期,其中第二期相当于战国至西汉初期,墓中出土了来自中原的织锦和刺绣,第三期文化时代为东汉至晋,即3至6世纪,墓中出土有大量棉毛织物,也有不少丝织品,特别重要的是一批丝线加的强捻的丝织物,被确定为新疆当地产品,还有一件双头鸟的刺绣也十分有趣。
1701104724
1701104725
7.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及唐代西州时期织物
1701104726
1701104727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喇和卓两处墓地的考古是建国后北朝到隋唐丝织品发现的最主要成果。自1959年起,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进行调查和科学发掘,先后11次共清理古墓456座,属于魏晋时期的42座,属于高昌王朝时期(531~640年)的115座,属于唐西州时期的(7世纪下半叶到8世纪下半叶)共173座。其中出土了极为大量的纺织品,特别是丝麻织物,从中可以看到中原丝绸生产对丝绸之路沿途产生的影响(如图3.5所示)。
1701104728
1701104729
1701104730
1701104731
1701104732
8.青海都兰的发现
1701104733
1701104734
1983年起,青海都兰热水和夏日哈等乡的吐蕃墓地被发现和发掘,仅其中M1墓中出土的丝织品据统计有300余件,近百余种不同的图案或结构,其中大部分为锦、绫之属,花纹极美,织造极精,从年代上看,墓中出土的不仅有早到北朝至隋的产物,也有大量盛唐时期的作品,但主要的则属于唐代中期,即吐蕃占领河西走廊这一时期。但这一地区的盗掘也非常严重,大量丝织品流传国外,其中部分见之于报道,其质量之精美,超出人们的想像(如图3.6所示)。
1701104735
1701104736
1701104737
1701104738
1701104739
9.陕西法门寺的发现
1701104740
1701104741
1981年8月23日,扶风县法门寺塔倒塌了一半,从而导致了198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法门寺地宫的发掘,使埋藏1000余年的大量唐代皇室丝织品重见天日。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碑文可知,最后一次开启地宫迎送佛骨是在唐懿宗时期,此后地宫就被关闭,因此,地宫中供奉的丝绸大部分是懿宗时期晚唐的产品,其中最为精美的是红罗地蹙金绣随奉真身菩萨佛衣模型一套五件,以及包裹佛指用的锦套一件。另在一个腐朽的白藤箱里,堆积的丝绸有23cm厚,达780层,如将其揭开铺展,可达400多平方米(如图3.7所示)。
1701104742
1701104743
1701104744
1701104745
1701104746
10.敦煌的发现
1701104747
1701104748
1900年,王圆箓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在其中发现了无数的写经及各种用丝绸制成的佛幡绣像。后来,斯坦因和伯希和来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大约2/3的文物,这些文物被运到英法两国后,主要被收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巴黎的集美博物馆,包括不少丝绸制成的佛幡、经帙、绣像及各种残片。
1701104749
17011047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敦煌文物研究所又对莫高窟前部分洞窟进行了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又发现两批丝织品。一批是北魏时期的刺绣,另一批是盛唐时期的,于1965年在莫高窟的K130、K122、K123窟前出土。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发表报告时对其作了初步的鉴定,盛唐时期的织物以绫、绢为主,并施以碱印、夹缬、拓印等印染加工方法。近年在莫高窟北区洞窟的考古过程中,又有不少元代的纺织品发现。
1701104751
1701104752
四、丝绸之路与东西纺织技术交流
1701104753
1701104754
1.养蚕技术的传播
1701104755
1701104756
中国丝绸对世界的贡献首先在于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随着丝绸的外传而传播,尤其是养蚕技术的传播。不过,这种传播是分阶段的,第一步是养蚕技术传到中亚一带。
1701104757
1701104758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一段关于传丝公主将蚕种传入瞿萨旦那国的故事:“昔者此国,未知蚕桑,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瞿萨旦那王乃卑词下礼,求婚东国。……命使迎妇而诫曰:……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遂入瞿萨旦那国。”斯坦因从新疆和田一带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一块传丝公主画板中也可以看到这一故事(如图3.8所示)。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一过程发生在公元3世纪前后,于是当地“阳春告始,乃植其桑,蚕月既临,夏事采养”,中亚一带开始有了桑蚕丝绸业。
1701104759
1701104760
1701104761
1701104762
1701104763
养蚕技术从中亚向欧洲的传播据说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查士丁尼(Justin,483~565年)统治时期,波斯人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要道,使得东方的丝绸要转手波斯才能到达罗马。此时有一位波斯僧侣将蚕种藏于手杖之中带至罗马,这一故事被记载在泰奥法纳(Theo-Phane,750~817年)的书中。据他介绍:一位波斯人曾在拜占庭介绍过有关蚕虫的起源问题。在此之前,罗马人对此尚一无所知。这位波斯人来自赛里斯人之中,他曾在一个小盒子里搜集了一些蚕卵,并且将之一直携至拜占庭。当春天到来时,他用桑叶来喂虫,在蚕虫吞食了这些树叶后,便长出了翅膀。查士丁尼曾向突厥人传授对有关蚕虫的诞生和织茧的工序问题,突厥人对此感到惊讶不已,因为突厥人当时控制着赛里斯人的市场和港口,而这一切过去均属于波斯人。可能正是因为蚕种的正式传入,才使得人们对丝绸生产的秘密才有了解读,把蚕归入蛾类昆虫,而这些虫子在希腊文中应该称为Bombyx,这就是今天蚕蛾的拉丁学名。
1701104764
1701104765
2.提花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1701104766
[
上一页 ]
[ :1.7011047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