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15230
1701115231
《葬经》中精当地论及了山龙和水龙的要求,对于山法和水法的原则给予了原则性的阐发,奠定了之后如《博山篇》和《水龙经》等专论的理论基础。
1701115232
1701115233
所以,我们从上述的引文和阐述中可以看到,主客说是将墓穴(葬尸)视作主人,四围的山川则是伺应的臣子。君臣有序、纲常有纪的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深刻地烙印在风水学说中。不论阴宅还是阳宅,不论是地势高下还是形态走向,首要的都必须符合主客关系,或主仆关系、主从关系。客、仆、从者要尊主、护主、随主,而不能背、反、弃主。例如以高下论,在阴宅中,四周的龙虎护砂不能逼压穴位,朝山、案山不能过高、过近;而在阳宅中,主房正房宜高壮,左右厢房不能高过正房。背主、欺主在封建伦理上都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这样的风水环境当然是凶多吉少!从这点看,风水学首先是一门人学,其次才是一门人与环境的宜居之学。实际上,风水学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建筑学、民俗学、文艺美学、中医乃至帝王政治学等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所以,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才会说,不了解风水,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文化。
1701115234
1701115235
“主客说”一旦确立,其逻辑的衍生自然就可推导出“有情说”。“朝对有情”是风水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它既与主客论一脉相承,又与主客关系不完全相同。或者说,可以看作是主客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主客关系只是一种表面形态,客从主、不僭越,但并不意味着客从内心尊从、忠于主。“有情”则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将情义的成分融入其中,而这又非常符合重视葬法的本质。生人对死者的眷念、感恩、追思,构成了对葬事、葬仪的至关重要的伦理内涵。中国古代丧礼之繁、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父母大丧之后,长子不论在外为官还是经商,都要不远万里回老家为父母守灵三年致孝。社会礼俗制度尚且如此,风水之道当然更不能含糊,这是风水特别看重“朝对有情”的根本原因。了解这一点,对掌握风水形法派和理气派的具体方术都是大有益处的。
1701115236
1701115237
原文精读
1701115238
1701115239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1701115240
1701115241
“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伏。形势反此,法当破死。
1701115242
1701115243
本节要领
1701115244
1701115245
风水讲究主从有序,主客有情。朝拜、迎送、垂侍、拱卫、环抱、眷顾等等,都是体现客对主(穴)的尊崇。因此,阴阳顺逆关系是风水吉凶考察的重点。
1701115246
1701115247
术语问答
1701115248
1701115249
问:左青龙、右白虎在环护穴位时情态当如何?
1701115250
1701115251
答:青龙要低头、匍匐、蜿蜒,白虎要驯服、俯首、温顺。
1701115252
1701115253
实例操盘
1701115254
1701115255
情状:找了一处墓地,左边山势低且短,右边的山林木葱茏、非常高大且延展出去较远,这块地风水如何?
1701115256
1701115257
解析:此地不宜。
1701115258
1701115259
1701115260
1701115261
1701115263
《宅经》心得 第七节 葬地选择:觅龙、察砂、相土、尝水、点穴
1701115264
1701115265
气靠形为外化的依托和载体,没有形,气就无法运行。山冈土垅之形主要是以土为主体,有土才有气脉的生存和潜行。山既被凿断,不相接续,气也就被截断了,所以,断山自然也不能安葬。
1701115266
1701115267
风水之法,古人总结了一些基本的规程,叫觅龙、察砂、相土、尝水、点穴,都是现代环境学、地质地理学、水文学、气象学的大学本科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一千多年前编撰的《葬经》中,也涉及了其中的一些要点。比如“相土”,就是要仔细辨察葬地的土质情况。“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聚粟,湿如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这是说,土壤土质要细腻而坚实,滋润而不过于湿溽,剖开的纹理像切出的脂肪和鲜润的玉石切面,晶莹有光泽。五行中土是黄色,所以以纯净的土色为吉,红黄相间也好,青色和黑色不宜多见。土质过干,上紧下虚,干燥松散,锄开像聚结的谷粟;或者淤湿软烂像腐败的肉;或者地气虚浮,土层纹理不紧密,像过滤的漏网,湿气进入了地下,而留下满地砂砾,这些土质都不好,选择作为葬地都是凶象。
1701115268
1701115269
对于山体,哪些山可以入葬,哪些山不能呢?《葬经》中明确列出了五种不可葬的山,即童山、断山、独山、石山、过山。“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1701115270
1701115271
为什么呢?葬经的理论依据还是“气”。童山没有冲和之气,不解阴阳之道,草木还没有蕤生,自然不可葬。
1701115272
1701115273
气靠形为外化的依托和载体,没有形,气就无法运行。山冈土垅之形主要是以土为主体,有土才有气脉的生存和潜行。山既被凿断,不相接续,气也就被截断了,所以,断山自然也不能安葬。
1701115274
1701115275
与上文相关联的是,气依土而行,石头不能纳气,所以无土的石山不能入葬。(但对这一说法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石是山之骨,所谓山势原骨,所以在石山内为何不能有气脉行度呢?关键是葬处要选择在山势融结的地方,气脉可以止聚。但在融结之处,石头是要避开的。此外,石山也并不是都不能安葬。有些色彩质地光鲜、纹理很好的山石在墓地四围,中间有土穴,也可入葬。)
1701115276
1701115277
气以来势止界、融结,穴方可立,因为过山没有停歇之意,匆匆来去,毫无顾念的情意,所以过山不能下葬。
1701115278
1701115279
气要两山雌雄交会,而穴所在之处如城郭一般,要四围严密,而周边又有众砂山拥戴,这样的地方才算吉地。而独山,自己孤露,所以不宜选择葬地。“《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己福。”概括了上述五种山形、地质、地貌情况,如果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入葬,就会导致腐骨烂棺,主家道退败,主家从小就多灾多难、劳碌多病。所以不能不谨慎对待。
[
上一页 ]
[ :1.701115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