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21039
[93] C. Witschel and B. Borg,“Veränderungen im Repräsentationsverhalten der römischen Eliten während des 3. Jhrdts. n. Chr.,” Inschriftliche Denkmäler als Medien der Selbstdarstellung in der römischen Welt ,ed. G. Alföldy and S. Panciera (Stuttgart:F. Steiner,2001),47-120 at pp. 97-99.
1701121040
1701121041
[94] H. Maguire,“The Good Life,” in Late Antiquity:A Guide to the Postclassical World ,ed. G. W. Bowersock,P. Brown,and O. Grabar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238-57 at pp. 242-43.
1701121042
1701121043
[95] 参见M. Kulikowski,Late Roman Spain and Its Cities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137-47,关于斗牛场庄园(科尔多瓦)的当地砂岩和粉刷做工,与卡兰克(托莱多)用真正的皇家方式打造取自东部的大理石之间的对比。
1701121044
1701121045
[96] J.W. Salomonson,“Late Roman Earthenware with Relief Decoration Found in Northern-Africa and Egypt,” Oudheidkundige Mededelingen 43 (1962):53-95;J. Spier,“A Lost Consular Diptych of Anicius Auchenius Bassus (A.D. 408) in the Mould for an ARS Plaque,”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16 (2003):251-54. 关于克里斯·贾里特在伦敦的德雷珀花园(Draper’s Gardens)发现的包括19个黄铜-铅合金餐具的囤藏,参见G. Cleland,“Unearthed after 1,600 Years,Dinner Set Hidden by Fleeing Romans,” Daily Telegraph ,December 7,2007。
1701121046
1701121047
[97] M.J. de Almeida and A. Carvalho,“Villa romana da Quinta das Longas (Elvas,Portugal):A lixeira baixo-imperial,” Revista Portuguesa de Arqueologia 8 (2005):299-368.感谢我的学生Damian Fernández提醒我注意这条新闻。
1701121048
1701121049
[98] I. Baldini Lippolis,La domus tardoantica:Forme e rappresentazioni dello spazio domestico nelle città del Mediterraneo (Imola:University Press of Bologna,2001),73.
1701121050
1701121051
[99] R. Bland and C.Johns,The Hoxne Treasure: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1993),frontispiece.
1701121052
1701121053
[100] J.T. Smith,Roman Villas:A Study in Social Structure (London:Routledge,1997),182-83.
1701121054
1701121055
[101] L.M. Stirling,The Learned Collector:Mythological Statuettes and Classical Taste in Late Antique Gaul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128-33,190.
1701121056
1701121057
[102] S.E. Cleary,The Ending of Roman Britain (London:Batsford,1989);Wickham,Fram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306-10.
1701121058
1701121059
1701121060
1701121061
1701121062
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 [
:1701120082]
1701121063
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 第2章 “本分得体”:拉丁教会的社会形象,312~约370年
1701121064
1701121065
过渡时代
1701121066
1701121067
这一章的主题是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时间上大致从312年君士坦丁的皈依到374年安布罗斯当选米兰主教。处理这个时段并非易事,因为这是一个迷人的过渡时代。
1701121068
1701121069
与之相比,我们熟悉的是4世纪晚期和5世纪早期的拉丁基督教。它更耀眼,也更咄咄逼人。它是安布罗斯、哲罗姆、奥古斯丁和诺拉的保利努斯的时代。罗纳德·塞姆爵士贴切地称之为拉丁文学的“三个古典时代”中的最后一个(从很多方面来看也是最丰富的一个)。[1] 在那个时代,拉丁基督教史无前例地被放到了大量文字作品的弧光灯下。单出于这个原因,370~430年这个闪耀时期就将构成本书的核心。
1701121070
1701121071
处理它之前的时代,则像是从明亮的日光下步出,走进地下墓穴的阴影。我们必须让眼睛适应一种不寻常的昏暗。然而,就像很多貌似昏暗的时代一样,君士坦丁的皈依和安布罗斯当选主教之间的这六十年为之后耀眼的时代做了铺垫。我们有必要返回那个较早的时代,去理解低调而坚韧的基督教。在370年之后,基督教会开始变得武断而过于自信。
1701121072
1701121073
因此,本章将会引出拉丁基督教在基调和发展步伐上一次决定性的转变。它将显示,312~370年显著的时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一个奇怪的悖论。第一位基督徒皇帝把基督教会的主教和教士作为一个特权团体推了出来。但与此同时,他拒绝让他们牢牢抓住西罗马社会的上层。在审视过君士坦丁的政策之后,本章将会考察4世纪上半叶教会的社会构成。本章的结尾将会简单地勾勒,当富裕阶层的代表开始缓慢但稳步加入其中之时,基督教社团的社会基调是怎样的。开启中古时期高歌猛进的大公基督教的真正标志,并非君士坦丁312年的皈依,而是370年之后富人进入基督教会愈来愈快的步伐。
1701121074
1701121075
“要么是多神教徒,要么是基督徒”:多神教世界中的基督教
1701121076
1701121077
为理解基督教会在本章限定的这段时间内的境况,我们不得不用一节的篇幅,来处理困扰着所有古代晚期学者的两个极其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君士坦丁在312年皈依的性质和含义给出说法。[2] 之后,我们还必须面对一个同样艰巨的任务,即确定基督教在4世纪上半叶拉丁世界的社会地位。
1701121078
1701121079
这两个主题是彼此关联的。这是因为如何看待君士坦丁的目的和他想让基督教会在罗马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会影响如何看待拉丁基督教社团的社会结构,以及在当时和随后的代际中富人进入基督教会的步伐和产生的影响。
1701121080
1701121081
让我们从312年君士坦丁皈依的内在悖论谈起。这个决定的后果对欧洲和中东的历史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可能会在一开始就大大高估了君士坦丁在皈依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尽管首位基督徒皇帝已经被非常集中地研究过了,但我们依旧很难发现他当时的动机,尤其是很难确定他支持基督教信仰的决心究竟有多大。下面,我会给出一些相关的基本观察以澄清这个问题。不过因为这个领域高度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对这些观点我还不敢完全确定。[3]
1701121082
1701121083
君士坦丁的决定并非出于政治算计。他没有觉得,基督教未来会在他的帝国的任何区域里成为主流宗教——甚至不会在基督化程度较深的东部地区,更不用提在基督教的发展弱得多的拉丁西方地区。[4] 如果君士坦丁凭直觉认定基督教会是未来的潮流,其根据也不会是观察到了基督教社团的扩张。[5] 事实是,借用詹姆斯·伯里朴素的表达,君士坦丁的皈依是“独裁者置他的绝大多数臣民于不顾,干出的最胆大包天的事情”[6] 。
1701121084
1701121085
如果君士坦丁确实在算计,他也是在超自然的意义上算计。在他的时代,选择超自然的保护者是件严肃的事情。他皈依基督教是一个极端任性的行为,想来也只有一位有卡里斯马气质的罗马皇帝才干得出来。他把自己放在了基督教上帝的保护之下,他这么做,是特意选择了这样一位和他本人一样又大又新的神祇,选择了一位具有超越性,同时也和过去没有瓜葛的全能神灵。基督教的上帝和那些崇拜他的人不需要其他小神。君士坦丁希望这位上帝保护他本人和他的帝国,能够像在大迫害时代中保护他的教会和他的基督徒教民那样有效。[7]
1701121086
1701121087
作为对这种保护的回馈,君士坦丁用适当的特权奖励基督教神职人员。因为熟谙仪式的只有他们,而非普通的基督徒。他们最知道如何执行“对最高的神的崇拜”[8] 。此外,为了能够从他的新神那里受到持续保护,君士坦丁准备好了付出巨大的努力来确保对这位上帝的崇拜免于错误和分歧。从312年到他337年去世,君士坦丁——以及之后他的儿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337~361年在位)——不间断地巡视基督教各主教区,让这些主教确保他们对上帝的崇拜是正确的,且是让其欢喜的。[9]
1701121088
[
上一页 ]
[ :1.7011210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