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26654e+09
1701126654 “赦免我们的罪孽”:奥古斯丁与日常补赎
1701126655
1701126656 413年,伯拉纠撰写了《致德米提雅斯书》。414年前后,消息从西西里传来,伯拉纠派著作《论财富》所阐述的学说流传开来。至此,伯拉纠派论争正式爆发。这不仅仅是一场思想领域的战争,而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战争,它关系到全体基督徒的虔诚信仰。奥古斯丁早就下定了决心,要为捍卫非洲教会的虔诚品性而奋斗。论争的序幕,是奥古斯丁在希波和迦太基的大教堂里发动的布道之战。在这些布道词中,奥古斯丁力图说服听众,伯拉纠及其更加不知轻重的追随者们不仅信奉一套颠三倒四的想法,还否定了非洲最珍惜的宗教习惯。[6] 可以说,对原罪的否定将会从根本上动摇婴儿洗礼的做法,因为其目的就是“消除罪孽”。[7] 伯拉纠强调自由意志不依赖于上帝的恩典,这就否认了主教们在每一次礼拜仪式即将结束时庄严地祷告的话:“愿他保佑我们坚守诫命,行走在正道上。”[8] 他认为人可以依靠自由意志清白无罪地生活,这种观点完全无视人们天天诵读的《主祷文》:“赦免我们的罪孽。”[9]
1701126657
1701126658 奥古斯丁关于教会内部的财富与宗教奉献问题的讨论,无比清晰地说明了群众实践的重要性。他对听众说的话有一个前提:他们都对施舍是一种义务性的宗教实践深信不疑。他还坚持施舍具有一种补赎性的功能,施舍补偿了罪孽。先知但以理对大王尼布甲尼撒的要求也是对每个基督徒的要求:“靠施舍补赎你的罪孽,靠怜悯穷人补赎你的不义。”(《但以理书》4:24)正因为坚信这一点,奥古斯丁才能不懈地批判伯拉纠及其追随者们的思想。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要这么做。
1701126659
1701126660 有可能奥古斯丁从来没有读过《论财富》的原文,不过,依靠叙拉古的消息来源,他能够根据传统的宗教实践来理解该书的信息。这部论著的主要观点并不是富人应被消灭,它主张富人无法得到救赎,除非他们放弃拥有的一切,否则他们的施舍就是徒劳的。
1701126661
1701126662 舍不得财富的富人是进不了上帝之国的。除非他变卖自己拥有的一切。就算他利用财富满足了诫命(即做了施舍),也还是徒劳的(无法保障救赎)。 [10]
1701126663
1701126664 面对这样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他的听众应当认同他的看法:不相信富人有可能依靠施舍而得救的后果会相当严重。这里直接关系到两个重要问题:对于奥古斯丁自己而言,就是他关于罪孽与补赎的观点;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于非洲内外的各大教会而言,就是宗教奉献的补赎性质。
1701126665
1701126666 我们没有必要再为第一个问题大费唇舌了。奥古斯丁已届花甲之年,他早已相信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一场从不间断的赎罪。[11] 在403年的一篇布道词中,他已经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虔诚的基督徒就是像刺猬那样的人,从头到脚,他或她全身都覆盖着各种“轻微的罪孽”,它们就像一种细小的尖刺,在日常生活里屡见不鲜,让人难以察觉。[12] 为了清除这些轻微的罪孽,基督徒应日复一日地祷告“赦免我们的罪孽”(《马太福音》6:12)。
1701126667
1701126668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安娜-玛利亚·德·伯纳尔迪叶赫就在一篇精彩的论文中指出,《主祷文》的这一段对奥古斯丁极其重要。伯拉纠派论争一开始,他就紧紧抓住这段文字不放。对他来说,这就是正统信仰的试金石。[13] 在接受圣餐前,领过洗礼的信徒都要念诵“赦免我们的罪孽”这句话。因此,伯拉纠派所谓的受洗基督徒可以清白无罪地生活,是站不住脚的。对于奥古斯丁,这段祷文日复一日地提醒人们:要警惕日复一日的罪孽,必须日复一日地祈求赦罪。否定这一点,就等于直击其宗教之要害。到415年,奥古斯丁对于基督教社会的明天的想象已经极端到了这个地步:日复一日,数以千计的人同时捶胸顿足地高呼,同声念诵《主祷文》,痛悔自己的罪孽。[14]
1701126669
1701126670 “要不停地挥动胳膊抽水”:日常的罪孽与日常的施舍
1701126671
1701126672 由于过分关注奥古斯丁的罪孽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基督徒主体意识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忽视他对日常性悔罪补赎的强调将在财务上造成的具体影响。就像那个年代其他所有的基督教布道者一样,奥古斯丁从不怀疑祈求赦罪的祈祷应当与施舍同步进行。[15] 他希望听众们能够接受各种办法,其中最需要铭记于心的就是施舍与赎罪之间的联系。对于普通的基督徒,这就是希望的源泉。在《上帝之城》的倒数第2卷中,为了纠正对于末日审判的各种常见误解,奥古斯丁告诉我们,其中最顽固的常见错误就是:相信基督徒只要做过施舍,无论他们的罪孽多么深重,他们都不会陷入地狱的永罚之火。他们要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挺过地狱之火,要么会在规定的时间得到释放。但是,与那些不肯做出施舍的家伙不一样,他们绝不会永远蒙受地狱之火的煎熬,丧失获救的希望。[16] 在奥古斯丁看来,许多大众性的误解都是要予以反对的。与其相似,这种观点也并不限于没文化的群众。例如,诺拉的保利努斯就觉得这种观点是理所当然的。如同水滴石穿,为死者献出的施舍与祈祷以某种方式减弱了在另一个世界里折磨罪人的火焰。[17] 大多数信徒都相信,好基督徒就是施舍的基督徒。
1701126673
1701126674 在多个方面,奥古斯丁对这种大众性的观念持郑重的保留态度。他并不相信,光靠施舍的力量就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拯救那些怙恶不悛的罪人。不过,他全心全意地接受这种观点:只要现世生命尚未结束,施舍就是与对罪孽的赦免联系在一起的。在布道词里,他清楚地说明,施舍提供了一对“翅膀”,有了它,《主祷文》中的“赦免我们”能够展翅高飞,进入天国。[18] 没有这对翅膀,祈祷就飞不起来。
1701126675
1701126676 面对伯拉纠的威胁,奥古斯丁将施舍能够补救罪孽的传统观念推进了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必须日复一日地补赎罪孽,这就是人们天天念诵的《主祷文》提出的要求。“日复一日”,这是奥古斯丁反反复复地使用的词。不论他讲的是罪孽、祈祷,还是施舍,全是如此。这是人类现状的必然要求。灵魂就像一条孤悬于沧海之上的漏水的船,日常的罪孽就像水滴一般,不停地透过木板渗进来,悄悄地将水灌进了船舱,要是不能将水抽出去,船毁人亡之劫就在所难逃了。对于人们,同步进行的祈祷与施舍就是船舱里的水泵:
1701126677
1701126678 我们不能光祈祷,却不肯施舍……为了防止船只下沉,人们操纵着船舱里的水泵,一边高声呐喊(海员的号子),一边挥动双臂……他们要不停地挥动胳膊抽水……让他们奉献,让他们做各种善事。 [19]
1701126679
1701126680 总之,在公开讲道反对伯拉纠派的时候,奥古斯丁指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补赎性奉献背后,存在一个非常沉重的问题:人的本性已经使日常的补赎成为一种必须。宗教奉献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罪孽,在它身边,祈祷、斋戒与施舍就像船上的水泵,不停地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20]
1701126681
1701126682 “愿他获得拯救,脱离罪孽”:非洲的补赎性奉献
1701126683
1701126684 非洲的富人们听到这种信息时,心中稍感安慰。确实,他们对于奥古斯丁布道的反应很正常,是非常符合现实中的社会状况的。虽然他们都是好基督徒,但他们并没有因为畏惧财富而头晕目眩,只有罗马的基督徒富豪家族才会深受这种困扰。尽管皮尼亚努斯与小梅兰尼娅不可多得,但他们的行为在罗马的圈子里掀起并助长了批判财富的潮流,吸引了若干堪称全帝国最富裕的人物。非洲本地的地主们就不一样了。不管《论财富》的作者如何敦促,他们就是不想听,不愿意彻底放弃自己的财富。从他们的主教那儿(大公教会和多纳徒派的主教都一样),他们不断得到另一种基督教的信息:他们不必弃绝财富;只要经常性地为教会做出奉献,他们的财富就可以变得圣洁。
1701126685
1701126686 一百多年来,在支持各派教会的富人中间,非洲两派教会之间的对立已经创造出一种“救生艇心理”。每个地方的教会都需要不断获得集体性的支持。在北非,极力维护教会财富自主性的观念由来已久,它造成了一种情结:没人指望那种财大气粗、一劳永逸的个人性捐赠。这里没有保利努斯重修贾米拉的圣菲利克斯墓,也没有潘马奇乌斯在罗马城建立个人冠名的恢宏教堂。要是富人们愿意花钱,他们就会经常性地、低调地捐一些小钱。正因如此,奉献最好能够和常规性的赎罪联系起来;富人们和信众团体的全体成员一样,也是罪孽之人。对基督徒团体做奉献,是为了“赦免罪孽”,而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这是最可靠的治疗骄傲的药,这也可以让高度警觉的基督徒“人民”放心,因为那些用财富领导社会的人也要有点分寸,有权有势者不能习以为常地过分任性。为了补赎罪孽而做出奉献,这就会使捐献像一种谦卑的宗教行为,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故作姿态。这样一来,捐献人就可以保持低调了。
1701126687
1701126688 当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非洲是非常辽阔的。并不能说,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接受了奥古斯丁在布道词里宣讲的道理:作为好基督徒,奉献者就要小心翼翼地放低身段。在希波以西很远的地方,行省社会的领袖们(比如当时那些出身于摩尔人的重要将领)为了还愿,就张扬地建造了各种圣堂,还用本人和家族成员的名字来冠名。弗拉维乌斯·努维尔就是这种人。他与自己的妻儿们一起,在毛里塔尼亚凯撒里亚(就是东毛里塔尼亚)的鲁斯古内(一座海滨城市,位于今阿尔及尔以东20英里处)兴建了一座大教堂:“他献出了这座教堂。这是他发过愿,一定要献给上帝的。”身为半独立的诸侯,弗拉维乌斯·努维尔就是当地的保利努斯,他甚至从遥远的圣地搞来了“真十字架”的一块碎片,放在他的教堂里。这座建筑说明,努维尔家族受到了上帝的保佑,它并不表示努维尔家族是罪人。[21]
1701126689
1701126690 与其相比,奥古斯丁宣讲的是一种关于罪孽的有些阴郁的民主。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要为那些不如大人物努维尔那么富有的人留出空间,承认做出奉献的平信徒对教会的贡献。人人都是奉献者,因为人人都是罪人。大家的奉献都是平等的,都是令上帝满意的。不论多少,每一份捐献都一样有效,都补偿了奉献者的罪孽。这种态度有利于鼓励那些相对卑微的人,鼓励他们走进教会做出奉献。乌姆布里乌斯·菲利克斯就是一个例子。他是小城市米纳(今阿尔及利亚伊吉勒伊赞)的一名教师。该城在希波以西很远的地方,位于穿越毛里塔尼亚凯撒里亚内陆的大道上。408年,他写下了这段铭文(两边都刻着玫瑰花的图案):
1701126691
1701126692 依靠上帝与基督的恩赐,教师乌姆布里乌斯·菲利克斯立下了这段铭文。他已经完成了对上帝的誓愿。愿大家为他祈祷。愿他获得拯救,脱离罪孽。 [22]
1701126693
1701126694 就这种思维方式而言,奥古斯丁可谓“吾道不孤”,他持续不断地进行补赎的观念,为无数主教的建设活动提供了背景音乐。在提帕萨,亚历山大主教在教堂的入口处刻下了这么一段非常优雅、意思清楚的铭文:
1701126695
1701126696 最高的正义就是殉教的志愿。你有一种与其相当的办法:竭尽全力,奉献施舍。 [23]
1701126697
1701126698 所有这一切都不太昂贵。正如我们在第4章中所见,基督徒都相信奉献与天国的回报是不成正比的。这种观念培养了一种鼓励经常性小额捐赠的风气。不论多少,每一份奉献都是充满魔力的。提格济尔特(位于毛里塔尼亚海岸上,今属阿尔及利亚)的一座教堂提供了这么一段年代较晚的铭文:“怀着虔诚的心追求天国,只要(捐献)几块镶嵌画中的小方块便足矣。”[24]
1701126699
1701126700 “假若你想流芳百世”:弃绝财富、捐赠资金和行省社会
1701126701
1701126702 就奥古斯丁而言,他关于罪孽、恩典与自由意志的沉思始终都有实践性的一面。他强调日常补赎的教义以《主祷文》的“赦免我们的罪孽”为纲领,目的就在于鼓励那些家境小康的信徒支持他们的宗教实践。
1701126703
[ 上一页 ]  [ :1.7011266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