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38591
1701138592
(101) 汕档:民国资料C183《汕头新中华基督教会廿周年纪念特刊》,第5页。
1701138593
1701138594
(102) 汕档:民国资料C183《汕头新中华基督教会廿周年纪念特刊》,胡觉:《忘记背后努力向前》。
1701138595
1701138596
(103) 汕档:12-11-30中华基督教会岭东大会:岭东大会致锡安等堂公函(原件无日期,当为1949年8月25日)。
1701138597
1701138598
(104) M.V.D.Paton to W.Short and Miss Galt,14th,October 1949,No.762,H-10,PCEFM ARCHIVES,MF.
1701138599
1701138600
(105) 汕档:12-11-30英兰长老教会岭东教士会代表邵志安与中华基督教会岭东大会契据草稿(1949年10月)。按:文件标题系笔者所加,该契据草稿一共两份,一份系移交各教区产业文件,一份系移交教士会在汕头产业文件,两文件除涉及移交之具体对象时文字有所不同外,其余部分均相同,说明当时教士会向岭东大会移交产业时,其契约的文字格式基本是相同的。另汕档:12-11-19亦存有一份契约草稿,格式内容与上同。
1701138601
1701138602
(106) 汕档:85-1-7中华基督教会岭东大会情况报告书(按:该报告书原没有标注时间,根据报告内容其形成时间当在1952年年底或1953年年初)。
1701138603
1701138604
(107) 社会团体调查表:汕头新中华基督教会(1950年8月7日),汕档:S007-1-2汕头市委统战部文件。
1701138605
1701138606
(108) 汕档:S007-1-59郑少怀:《中华基督教会岭东大会历史》(1959年8月1日)。
1701138607
1701138608
(109) 《汕头市基督教界二年来三自革新和爱国工作概况》(1952年10月29日),第52页b,汕档:85-1-7汕头市基督教各团体写的情况报告。
1701138609
1701138610
(110) 汕头市基督徒爱国主义学习委员会筹备会函(学筹字第五号,1951年8月20日),汕档:85-1-2汕头市委统战部文件。
1701138611
1701138612
(111) 《汕头市基督教界二年来三自革新和爱国工作概况》(1952年10月29日),第51页a-53页b,汕档:85-1-7汕头市基督教各团体写的情况报告。
1701138613
1701138614
(112) 汕档:85-1-53《汕头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代表会议宣传提纲》(1957年5月16日)。
1701138615
1701138616
(113) 同上。
1701138617
1701138618
(114) 在这方面原美国浸信会牧师黄鸿烈曾写了《帝国分子耶士摩的面目》(1965年4月5日,汕档:S007-1-84),长老会方面尚未发现具体的控诉文本。
1701138619
1701138620
(115) 汕档:S007-1-53郑少怀:《汕头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简历表郑少怀表》(1957年9月16日)。
1701138621
1701138622
(116) 汕档:S007-1-53郑少怀:《汕头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简历表蔡恺真表》(1957年9月16日)。
1701138623
1701138624
(117) 汕档:S007-1-46汕头市宗教局:《汕头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委会简历表郑少怀》(1956年6月12日)。
1701138625
1701138626
(118) 汕档:S007-1-46汕头市宗教局:《汕头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委会简历表蔡恺真》(1956年6月)。
1701138627
1701138628
(119) 揭阳市档案馆:8-5-3榕城分团驻宗教工作组编:《榕城基督教会史》(1966年7月),第19-21页。
1701138629
1701138630
(120) 潮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编:《潮州市基督教教志》,1987年6月油印,第2-8页。
1701138631
1701138632
(121) 澄海市基督教会盐灶堂:《澄海市基督教会盐灶堂创立150周年纪念1849—1999》,1999年盐灶堂印,第8页。
1701138633
1701138634
1701138635
1701138636
1701138638
苦难与信仰:近代潮汕基督徒的宗教经验 结论
1701138639
1701138640
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性宗教,对于潮汕本地信徒来说,其强大的制度性功能对本土社会既构成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堂会与堂会之间、堂会与教会医院和传教站的联系网络,为乡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村际界限的新的交往样式。以堂会为平台,借助复杂的地缘与亲缘关系,教会内的精英人物建立起带有鲜明本土特征的基督教社区,成功地在教会体制内部重建了地域认同和家族认同,特殊主义的价值观重新成为教会内部的交往准则,并通过教会谱系的构建在认定基督教团体内部的个体身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会内部权力分配的合法性。不过,教会谱系的建构与教会团体内部的社会流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始终处在不断变动的进程之中,并非是一旦完成就固定不变。尤为重要的是,当教会内部的权力关系实际发生重大变化而教会的权力结构没有相应变动时,基督徒群体或个人就会对教会秩序及其象征系统提出挑战,形成教会内部的风潮。在这种挑战和回应的过程中,不同身份的基督徒会理性选择与身份相符的行为方式,而对对手的基督徒身份表示怀疑和否定则成为攻击的有力武器。
[
上一页 ]
[ :1.7011385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