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56400
1701156401
12.皈依仪轨中有“不与外道为侣”的颂词,那么佛教徒应该如何对待外道,例如道家和儒家,或没有宗教信仰的朋友?
1701156402
1701156403
当然,这段颂词并不意味着一个佛教徒不能和一个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或者穆斯林教徒待在一起,或者以朋友之间的方式出去喝酒或者喝咖啡。这些都是可以的。皈依戒里这项禁令的意思是,你不应该有这样一个在精神上会影响你的精神伴侣。这是因为有的宗教所信仰与宣讲的与佛教大相径庭。
1701156404
1701156405
例如,佛教徒相信因缘,而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则相信有一个万能的造物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见地。佛教徒相信转世,而外道不信。佛教徒相信非二元,而外道的见地非常二元。因此,如果你想要去左边,并且通过皈依确定无疑要这样做,那么一个向右边走的人就不该影响你,使你偏离自己已经选择了的方向,否则你会感到困惑。
1701156406
1701156407
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判断说其他宗教不如佛教,仅仅是说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你无法同时追随两条不同的路径。
1701156408
1701156409
我遇见一些人,他们信仰某种特别的路径,声称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更多宗教的混合体。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有着善良的意愿,但它不仅不会有效,而且对人类来讲是种伤害。最好是保持多样性,就像有中国菜、印度菜、法国菜,这样人们可以选择。如果以和谐的名义将它们混在一起,最终只会做出一道不好的菜肴。
1701156410
1701156411
至于儒学,我的理解是,它更像一种关于怎样生活的社会伦理与礼仪。儒学对证悟不一定感兴趣,既然这样,我看不到重大的冲突,你可以信仰佛教,同时应用儒家的价值。一个道家学者和修行者在一起,在我看来也有很多助益,但没有必要把道家和佛教混为一谈,对这二者来说,那都是帮倒忙。
1701156412
1701156413
13.是否必须要到寺院里出家,成为僧侣才能修学佛法?什么条件和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彻底出离?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可以在家修学?
1701156414
1701156415
有的人认为,我们需要出离一切,到森林、山洞里,或者成为僧人,才能真正完美地修学佛法。这么想真的是局限了佛法。因为佛陀是那么地全知全能,他所教授的路径无限丰富,处于任何境况中的任何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无论是士兵、商人、国王、皇后,还是其他任何身份。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701156416
1701156417
出离家庭生活只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出离是一种非常值得称道和尊敬并令人鼓舞的路径,当然应该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离是唯一的路径。
1701156418
1701156419
此外,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要出离诸如家庭和世俗生活等等——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们是种幻觉。理解这一点才是究竟的出离,正如出离骄傲、嫉妒、嗔恨以及其他种种令人痛苦的情绪才是出离的核心目的。成为僧人并不一定能保证这种究竟而核心的出离。
1701156420
1701156421
事实上,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精神物质主义”一直以来都很流行。事实上,“精神物质主义”比“物质物质主义”要危险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些大寺庙的住持和僧侣尽管被贴上了“出离者”的标签,却变得非常有钱有势,贪婪而傲慢。事实上,比起那些装作是出离者的僧侣和喇嘛,我会更喜欢阿尔卡彭[3],因为这些僧侣和喇嘛是如此虚伪,他们甚至相信自己是真的出离,而那样真的很危险。
1701156422
1701156423
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应该出离呢?当你真的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妄的一面,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就是该出离的时候了。事实上,那一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1701156424
1701156425
1701156426
1701156427
1701156428
[1]顶果钦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1910-1991):生于中国四川藏区的德格,被认证为蒋扬钦哲旺波的意化身,也是蒋扬钦哲旺波的事业化身蒋扬钦哲确吉洛珠最亲近的弟子之一。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大圆满传承上师之一,莲师的真实化身,也是当今众多重要喇嘛的上师。
1701156429
1701156430
[2]寂天菩萨(梵Shantideva):古印度伟大的学者和菩萨,著作包括《入菩萨行论》(或称《入行论》;Bodhicharyavatara)、《学处集要》(Shikshasamucchaya)、《经处集要》(Sutrasamucchaya)。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1701156431
1701156432
[3]阿尔卡彭:黑帮教父—芝加哥王,1925—1931年掌权。
1701156433
1701156434
1701156435
1701156436
1701156438
八万四千问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1701156439
1701156440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701156441
1701156442
1.佛教认为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1701156443
1701156444
传统观念上,烦恼是一个基于错误感知或错误理解之上的心理因素——基本上就是,看到无常的事物却视之为永恒;看到很多的零件和粒子却视之为完整一体;看到相互依存的事物却视之为各自独立的存在;看到只能短暂存在的事物却认为它有个坚固的“自我”。传统上,这就是烦恼的本质,烦恼就是这样作用的。
1701156445
1701156446
但在究竟意义上,正如寂天菩萨非常精妙地表达的那样——烦恼的本质恰是智慧。当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烦恼——一种以误解本质为基础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时,就像水以冰的形态在起作用一样,它被冰冻成关于恒常、固态、独立和自我的固定的观念。但如果没有了误解,冰也就没有了,这些固定的观念就融化成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起作用了。
1701156447
1701156448
这有点像“挑剔”这种让人讨厌的性格特征,但在某些时候也可能被认为是积极的,因为这样的人对细节有着一丝不苟的关注。再比如,我们叫做“嗔恨”的这种烦恼,如果应用恰当,可以成为明镜般的智慧。
1701156449
[
上一页 ]
[ :1.70115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