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57934
1701157935
1701157936
这十二因缘,就是详细说明苦集二谛,看上文便可明白。人的一生,无非是内因外缘凑合而生,了无实实在在的我。这因缘的最初一念,是无明。可知若能灭除无名,其余的缘也必随之而灭,这生死的连锁,不怕它不断了,就是灭谛。既知道无明可灭,必须用实的智慧观察这十二因缘,努力修道,方可灭除无明,了脱生死达到涅槃,就是道谛。
1701157937
1701157938
佛弟子中间,有比声闻聪明的人,不必亲听佛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的理,也能修行成功的,这叫做缘觉。他修成的果,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旧译为因缘,新译为独,“佛”是觉义。辟支佛,就是缘觉,也就是独觉。
1701157939
1701157940
六度
1701157941
1701157942
什么叫做六度呢?六度的梵音叫“六波罗密”,“波罗”二字译为彼岸,“密”字译为到。是说修这六种法门,可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六度。六度的名词如下:
1701157943
1701157944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
1701157945
1701157946
这六度是菩萨所修的,菩萨的梵语,是“菩提萨埵”(音朵)。“菩提”是智慧,“萨埵”是众生。是说他拿智慧去上求佛道,拿慈悲来下救众生,简单称呼,就叫菩萨。前面声闻、缘觉两种人,只晓得度自己,不晓得度众生,局量狭小,所以叫小乘。菩萨修行,看众生和自己一样,要先度众生,后度自己,局量广大,所以叫大乘。
1701157947
1701157948
正惟菩萨的修行,不单为自己,所以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有两种:一是财施,是拿衣服饮食等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随着自己力量,施送于他人;二是法施,是拿自己从诸佛及善友处听得的法门,以清净的心肠,转为他人详说,并不希望报酬的。这两种总叫布施。
1701157949
1701157950
其次是持戒。持戒是防止身、口、意的恶业的。戒的根本有五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1701157951
1701157952
次是忍辱。忍辱有二种:一是生忍,是菩萨对于同类的人而发的。如有人对他恭敬供养的时候,菩萨丝毫不生骄怠心;有人对他嗔骂打害的时候,菩萨丝毫不生怨恨心;二是法忍,是菩萨对于不同类的自然大法而发的。如遇着大冷、大热、大风、大雨的时候,又如遇饥饿口渴的时候,平常的人必定要苦恼忧愁,不能忍耐,菩萨就能安然忍受,丝毫不起烦恼,这两种总叫忍辱。
1701157953
1701157954
次是精进。精进有二种:一是身精进,勤修善法,或礼拜,或诵经,或对人讲说,无论什么时候,自身一点不肯懈惰;二是心精进,勤行善道,心心相续,自心一点不敢放逸。这两种总叫精进。
1701157955
1701157956
次是禅定。禅定是扫除一切妄念,专心注定一个正念,这是佛家最重要的功夫。
1701157957
1701157958
最后是般若。“般若”是梵语,译为智慧,这智慧是在禅定功夫很深时候才发生的。通晓一切诸法(佛经中凡一切事事物物,均称为法)叫做智,断惑证理叫做慧,决不是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可比,所以独用“般若”的译名,叫人知道佛家所说智慧和平常智慧,大有分别。
1701157959
1701157960
这六度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不过是更加积极的利他善行,和声闻、缘觉,只晓得自利的,广狭不同罢了。佛弟子中间,修这六度得到大涅槃果的,就叫菩萨。
1701157961
1701157962
【问题】
1701157963
1701157964
一、佛教的立脚点在什么地方?
1701157965
1701157966
二、生、老、病、死的苦痛,有解除的方法么?
1701157967
1701157968
三、因果是谁造谁受?
1701157969
1701157970
四、怎样叫声闻?
1701157971
1701157972
五、怎样叫缘觉?
1701157973
1701157974
六、菩萨是怎样修成的?
1701157975
1701157976
1701157977
1701157978
1701157980
因是子佛学入门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
1701157981
1701157983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
上一页 ]
[ :1.7011579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