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2750
后人要想理解陈子昂的感觉,就要去念这首诗,然后反复咂摸滋味,试图获得一些特别的感受。然而,这感受很难和陈子昂当年的感觉一模一样,甚至于每个人从句中所体悟到的感受都不一样。
1701162751
1701162752
所以,陈子昂借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后人很可能对他的感觉有误解。但是,陈子昂也没有别的选择了。要么别人永远都不知道他的感受,要么就只能用文字勉强记录了。
1701162753
1701162754
这就是老庄面对的困境。
1701162755
1701162756
有人问了,那老庄为什么不把话说得有条理点呢?
1701162757
1701162758
反正文字已经是对真理的歪曲了,那你老庄为什么不像课本那样,选择用“一、二、三”这样有条理的话去解释你的真理,为什么非要用“怪话”去解释呢?
1701162759
1701162760
这个问题还可以拿陈子昂打比方:
1701162761
1701162762
陈子昂当年的感受,能不能用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呢?
1701162763
1701162764
其实也能,比如写成:
1701162765
1701162766
一、我当时的心情处于低潮期。
1701162767
1701162768
二、我当时想起了很多历史往事。
1701162769
1701162770
三、我忍不住哭了。
1701162771
1701162772
等等等等,可以写好多。
1701162773
1701162774
实际上,我们后来人给这首诗的评论,就是这么写的: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都是很有逻辑的话。
1701162775
1701162776
可是,假如陈子昂真的用上述一、二、三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我们作为读者,就不可能体验到诗歌中的独特感受了,对吧?
1701162777
1701162778
“一、二、三”和“念天地之悠悠”相比,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作者当时的感受有歪曲,但后者比前者的歪曲更小,所以陈子昂选择了后者。
1701162779
1701162780
老庄的著作也是这样。
1701162781
1701162782
老庄认为,那些不大容易明白的“怪话”,比有条理的话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所以就把书写成这样了。
1701162783
1701162784
到目前为止,老庄的这些主张都没问题。
1701162785
1701162786
后面就有问题了。
1701162787
1701162788
问题在于,陈子昂的诗是文学作品,是追求美的。美这种东西可以求同存异,你自己体验到舒服就行。
1701162789
1701162790
但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要求真,就必须辩论出是非对错。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1701162791
1701162792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语言啊!
1701162793
1701162794
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这些人的观点不一,有时互相矛盾,所以需要辩论。
1701162795
1701162796
可我们说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11],《庄子》说“辩不若默”[12]。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在辩论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1701162797
1701162798
那么在玄学辩论中,处于下风的一方就可以跟对手说:
1701162799
[
上一页 ]
[ :1.701162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