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36e+09
1701163600 以上才是佛教对信徒正式的称呼。
1701163601
1701163602 而“和尚”、“尼姑”都是中国民间创造出的讲法。
1701163603
1701163604 “和尚”原本是对地位很高的僧人的称呼[10],后来变成了对男性僧人都称“和尚”,这倒也算是尊敬。
1701163605
1701163606 “尼姑”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1701163607
1701163608 “比丘尼”和“比丘”就差了一个“尼”字,这个“尼”字是梵语女性词尾音。中国古人又习惯管未出嫁的女性叫“姑”—比如“姑娘”。于是一个“尼”字和一个“姑”字连在一起就是“尼姑”。这个称呼是不礼貌的[11]。
1701163609
1701163610 一般来说,我们见到出家人,合适的称呼是:“法师”、“大师”、“大和尚”、“长老”等[12]。
1701163611
1701163612 顺便一说,有些人的印象里,可能觉得莽撞的和尚会自称“洒家”,以为“洒家”也是和尚专用的词汇。其实这是《水浒传》造成的误会。是因为《水浒传》里鲁智深总是“洒家”、“洒家”的自称,让大家听习惯了。其实“洒家”是宋时的方言,普通人都用,鲁智深在出家之前也是用“洒家”自称的。
1701163613
1701163614 回来说出家的问题。我们说了,出家的关键标志是受戒。
1701163615
1701163616 受了比丘戒的,就是比丘,就相当于是正式出家的僧人了。当然女性出家,就受比丘尼戒。
1701163617
1701163618 前面说了,比丘、比丘尼还有年龄限制,最少要20岁。不到20岁当不了比丘和比丘尼,只能当沙弥、沙弥尼。也就是说,不到20岁是受不了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
1701163619
1701163620 汪曾祺先生的名作《受戒》,讲的是一个小沙弥明海受戒的故事。在小说里,明海已经随舅舅出家了,为什么还要受戒呢?
1701163621
1701163622 就是因为明海出家的时候,还不到20岁,只能当沙弥,还不能当比丘。等他到了岁数,就去受比丘戒,这才能成为正式的“和尚”。用学校来比喻,就是“学前班”已经完成了,可以正式成为学生了[13]。
1701163623
1701163624 那么“居士”呢?什么人才能算作居士呢?
1701163625
1701163626 “居士”这个词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有,原本指的是在家不当官的饱学之士。佛教来了以后,就指的是学佛而不出家的人。因为这个词并不是佛教术语,所以道教里不出家的修道之人,也称为“居士”。
1701163627
1701163628 佛教对居士的规定很宽松,不出家但是愿意学佛的人,只要没做太违反道德的事,都可以被尊称为居士。
1701163629
1701163630 居士也有戒律,叫作“居士戒”。
1701163631
1701163632 佛教对居士戒的要求很松。如果你想出家,当比丘,那么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比丘戒中的所有规定都应该守。但是居士守戒很自由,想守几条守几条,只守一条都行。某一条不想守了,说我不守了(叫作“开戒”),也可以。开戒之后想重新受戒,也可以。
1701163633
1701163634 知道了关于出家规定之后,您应该有能力做一道练习题了:
1701163635
1701163636 是不是只有出家才能解脱,才能成佛?
1701163637
1701163638 我们说了,佛教最重视的是智慧,只要能掌握了佛教的智慧就能解脱成佛。“戒、定、慧”三学里,“慧”最重要,其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慧”的辅助。而出家的标志是受戒。
1701163639
1701163640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很明显了:不。
1701163641
1701163642 出家当然好,能从戒律、老师教诲等方面给修行者帮助。但出家并不是必需的程序,你不出家,自己能领悟佛教的智慧,那一样可以成佛。就如同不接受科班教育,自学一样可以成才。只是更难点而已。
1701163643
1701163644 佛教里有“辟支佛”的说法,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佛教人士的教诲,而是靠自己的智慧独立领悟佛法、修行圆满的人。也就是说,佛陀并不是佛教知识的垄断者。佛教的智慧就像真理一样,就摆在那里,如果你很聪明,虽然没听说过佛教,但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出这真理来。
1701163645
1701163646 关于出家,顺便再说几个有趣的问题:
1701163647
1701163648 《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算是正式的比丘吗?
1701163649
[ 上一页 ]  [ :1.70116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