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4589
1701164590
和上面的π不同的是,π在数轴上是一个固定的点,我们对π的描述方式,是通过否定π两边的数字(比如3.14和3.15)来接近它。
1701164591
1701164592
又比如桌子的颜色理论上在色谱中也有一个固定的点,所以我们对桌子颜色的描述,也是通过对近似颜色的否定(比洋红再浅一点,比粉红再深一点……)的方式去逼近准确的颜色。
1701164593
1701164594
但对于中观学来说,中观学要描述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事物,而是“空”。这个“空”并不在时空中有一个稳定的点(就像π在数轴上、或者桌子的颜色在色谱上有一个稳定的点),因此对于中观来说,对于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对“空”的逼近。
1701164595
1701164596
所以当中观说出“桌子不是红色”,“桌子不高”等一切否定描述的时候,虽然看上去这种否定漫无边际,但在理论上,都是在对桌子的本质“空”的逼近。
1701164597
1701164598
甚至就连“空”这个词本身,也应该被否定掉。
1701164599
1701164600
比如“桌子”这个词,其实只是我们给一种四条腿的物体起的代号。如果一个婴儿从没见过桌子,那么“桌子”这个词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1701164601
1701164602
我们前面还说过,“桌子”这个词其实很苍白,是无法描述某个物体真正的样子的。
1701164603
1701164604
所以佛教说,“桌子”这个词只是一个“假名”,只是我们为了生活方便,用来指代物品的代号而已。
1701164605
1701164606
同样,我们说事物的本质是“空”。“空”这个词也是人类起的名字,其实也是“假名”[7]。
1701164607
1701164608
所以龙树说:“空亦复空。”—意思是“空”这个概念的本质也是“空”的,龙树把“空”又给否定了一遍。
1701164609
1701164610
和鸠摩罗什同时代的汉族僧人,在佛学论文中就用了“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8]这种不断的否定来表达事物的本质。
1701164611
1701164612
我们乍一听,会觉得这种话是绕口令,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1701164613
1701164614
其实这种否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9]。
1701164615
1701164616
那么,否定一切正面描述,是不是意味着世间就没有永恒的真理了呢?这么不断的否定下去,会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呢?
1701164617
1701164618
这么想不对。这是因为,我们否定的只是我们对真理的描述,并不是真理本身。从逻辑上说,真理是不是存在我们是不能讨论的,因为“存在”也是一个正面描述。
1701164619
1701164620
但佛教明确告诉我们,终极真理是存在的,是永恒的。它的名字叫作“佛性”(当然,“佛性”这个词也只是用来指代真理的假名)。
1701164621
1701164622
佛性就是修行佛法追求的目标。
1701164623
1701164624
但是您或许会问,刚才说了,老庄因为认为语言不能表达真理,陷入了无话可说,一说就错的境地,导致玄学没法发展下去了。
1701164625
1701164626
那中观学不也是认为语言不能表达真理吗?不也会陷入老庄的境地吗?
1701164627
1701164628
既然语言不能代表真理,那为什么还能有佛经呢?
1701164629
1701164630
不用语言,佛教该怎么发展呢?
1701164631
1701164632
要不说佛教理论完备呢。龙树在建立中观学的时候,已经想到这一点了。
1701164633
1701164634
中观学的另一个观点,叫作“真俗二谛义”。
1701164635
1701164636
“谛”是真理的意思。“真俗二谛义”说的是,在中观学派看来,有两种真理:
1701164637
1701164638
“真谛”是真正的真理,是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
上一页 ]
[ :1.7011645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