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4611e+09
1701164611
1701164612 我们乍一听,会觉得这种话是绕口令,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1701164613
1701164614 其实这种否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9]。
1701164615
1701164616 那么,否定一切正面描述,是不是意味着世间就没有永恒的真理了呢?这么不断的否定下去,会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呢?
1701164617
1701164618 这么想不对。这是因为,我们否定的只是我们对真理的描述,并不是真理本身。从逻辑上说,真理是不是存在我们是不能讨论的,因为“存在”也是一个正面描述。
1701164619
1701164620 但佛教明确告诉我们,终极真理是存在的,是永恒的。它的名字叫作“佛性”(当然,“佛性”这个词也只是用来指代真理的假名)。
1701164621
1701164622 佛性就是修行佛法追求的目标。
1701164623
1701164624 但是您或许会问,刚才说了,老庄因为认为语言不能表达真理,陷入了无话可说,一说就错的境地,导致玄学没法发展下去了。
1701164625
1701164626 那中观学不也是认为语言不能表达真理吗?不也会陷入老庄的境地吗?
1701164627
1701164628 既然语言不能代表真理,那为什么还能有佛经呢?
1701164629
1701164630 不用语言,佛教该怎么发展呢?
1701164631
1701164632 要不说佛教理论完备呢。龙树在建立中观学的时候,已经想到这一点了。
1701164633
1701164634 中观学的另一个观点,叫作“真俗二谛义”。
1701164635
1701164636 “谛”是真理的意思。“真俗二谛义”说的是,在中观学派看来,有两种真理:
1701164637
1701164638 “真谛”是真正的真理,是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1701164639
1701164640 “俗谛”是世俗的道理,是我们从经文中读到的种种用文字写成的话。
1701164641
1701164642 中观学认为,我们不要以为真谛就比俗谛高级,一心想着抛弃俗谛追求真谛。真谛和俗谛对普通人来说同样重要。固然真谛解释了最高的真理,但我们要了解真谛,必须依赖俗谛。假如我们抛弃了俗谛,直接去追求真谛,那么就相当于什么都不学习直接想领悟真理,那是做不到的。
1701164643
1701164644 所以,中观学并不拒斥文字。相反,学习经文很重要。这样就避免落入了玄学“越说越错”的境地,中观学仍旧可以在学者们的研究讨论中不断发展下去。
1701164645
1701164646 当然,因为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述的,所以最后仍旧要想办法抛弃掉语言。佛经说“不生众生想”,那是最终的目标。
1701164647
1701164648 此时我们可以解决另一个问题。
1701164649
1701164650 认为“万法实有”的小乘学派指责大乘说,你认为“万法性空”,那佛法是不是也是性空,佛经是不是也性空呢?
1701164651
1701164652 中观学认为,没错,佛、佛法乃至佛陀,本性都是“空”。我们看到的有形象的佛陀,我们看到的用文字记录的佛经,用语言表达的佛理,这些事物和桌子、椅子一样,它们外在的形式虽然存在,但是本质是假有的,虚幻的[10]。真正的真理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所以我们读佛经,最终目的不是要一字一句复述其内容,而是学会真理(也就是佛性),等学会之后,就应该抛弃佛经上的文字[11]。
1701164653
1701164654 佛陀、菩萨的形象也是假有的、虚幻的。是佛陀为了让普通人便于接受,幻化出来的形象。佛陀真正的本质是“空”,是没有具体的形象的。所以寺庙中的佛像只是个方便我们膜拜的塑像,拜佛就像孔子说的“祭如在”,拜佛的目的是在自己心中想象佛,佛像和膜拜本身意义不大,在内心中追求佛性才是最重要的。
1701164655
1701164656 说完“空”的含义后,我们可以顺便灭掉一个流传甚广的对佛教的误解。
1701164657
1701164658 我们说,事物的本质是“空”,意思当然是说,“空”并不是脱离事物之外的独立的属性、或者是附带的属性,而是说事物本身就是“空”,除了“空”没别的。
1701164659
1701164660 在汉传佛教里,“色”这个字用来表示我们所见到的事物的一切表象,代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
[ 上一页 ]  [ :1.7011646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