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4660
在汉传佛教里,“色”这个字用来表示我们所见到的事物的一切表象,代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
1701164661
1701164662
因而“事物的本质是空”这句话,用佛教术语就可以表达成那句有名的:
1701164663
1701164664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1701164665
1701164666
另外还可以写成:
1701164667
1701164668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不二”[12]。
1701164669
1701164670
这些话其实都是车轱辘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强调“空”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除“空”外再没有别的属性。
1701164671
1701164672
我们看到,有很多世俗文艺把“色”理解成“色情”的“色”。比如有的电影让一个僧人(当然不是真正的僧人)一边行好色之事,一边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来开脱,那自然都是对佛经的严重歪曲了。
1701164673
1701164674
而且这事还能进一步说。
1701164675
1701164676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在字面上相当于说,“空”等价于“色”。但中观学的重点是要强调事物“空”的一面,目的是为了破除“我执”和“法执”。
1701164677
1701164678
所以,当我们看见色情事物的时候,的确可以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为色情事物也属于“万法”嘛,也是“空”。
1701164679
1701164680
但这并不是说,既然色情事物的本质是“空”,那么我进行纵欲的行为,本质也是“空”,也能满足佛教的要求。
1701164681
1701164682
这就错了。佛教说“色即是空”,是要告诉你,这些色情的事物、这些欲望、满足欲望所得的快乐,这些东西都是虚妄不实的,是不值得追求的。是要求你消除这些欲望,而不是大大咧咧的觉得纵欲也无所谓。
1701164683
1701164684
还可以举一个关于“空”的庸俗版的例子。
1701164685
1701164686
有的人生感悟型的文章,里面的僧人在教育别人的时候,常说“放下”。
1701164687
1701164688
我们乍一听,会觉得这是个很“装”的词。比如有的男人失恋了,找僧人求解脱。那你就实实在在的跟别人说,“欲望都是错误的假象,你不应该喜欢那个的女的”,不就完了吗,为什么非要说“放下”呢?
1701164689
1701164690
其实,“放下”是对无欲更为准确的描述。
1701164691
1701164692
“喜欢”女人,看见女人就想亲近,就想拥有她,这当然是欲望了。
1701164693
1701164694
和这种喜欢相比,“不喜欢”当然更接近无欲一些。比如这个男生觉悟了,看见女人就告诉自己,我不喜欢她,主动离女生远点。对于佛教来说,这比“喜欢”更进步,更接近无欲了。
1701164695
1701164696
但是,“不喜欢”不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吗?看见一个女生,做出了“离她远点”的决定,这不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吗?离开那个女生不也是一种欲望吗?
1701164697
1701164698
所以“不喜欢”不是一种真正的无欲。
1701164699
1701164700
真正的无欲,是既不“喜欢”,又不“不喜欢”。
1701164701
1701164702
这是什么状态?
1701164703
1701164704
这就是“不在乎”的状态。
1701164705
1701164706
一个男的失恋了以后,如果见到前女友,还觉得心里别扭、讨厌,想要躲着她,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男孩心里还有她,还在乎她。你看吧,只要姑娘但凡有点热乎劲儿,男的还得陷进去。假如说见到前女友,这男的就跟没事儿人一样,该说什么说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俩人凑多近乎这男的内心平静如水。这俩人的关系才算彻底完了,男的这叫彻底不在乎,这才叫“放下”。
1701164707
1701164708
“放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在乎”,“不牵挂”。这是同时否定了“喜欢”和“不喜欢”,是更高级的无欲。
1701164709
[
上一页 ]
[ :1.701164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