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7770
[2] 李显《召曹溪慧能入京御礼》:“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慧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坛经》也收录此文。赞宁《宋高僧传·神秀传》:“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终不能起。”《宋高僧传·惠能传》:“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玺书,诏赴京阙,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1701167771
1701167772
[3]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0页。
1701167773
1701167774
[4] 陈寅恪先生在《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中对这两首偈子批评得很厉害。认为偈子犯了比喻不当,意义不完备等低级错误。“此盖袭用前人之旧文,集合为一偈,而作者艺术未精,空疏不学,遂令传心之语,成为半通之文。”此文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如田光烈先生的《禅宗六祖得法偈之我见》。
1701167775
1701167776
[5] 佛经有用“客尘”代表修行阻碍、凡尘色相的传统。如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问疾品》:“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1701167777
1701167778
[6] 敦煌本《坛经》:“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
1701167779
1701167780
[7] 《坛经·般若品》。
1701167781
1701167782
[8] 《坛经·决疑品》。
1701167783
1701167784
[9] 《坛经·付嘱品》。
1701167785
1701167786
[10]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1701167787
1701167788
[11]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初至江西参马祖。祖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
1701167789
1701167790
[12] 《坛经·决疑品》。
1701167791
1701167792
[13]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1701167793
1701167794
[14] 敦煌本《坛经》。
1701167795
1701167796
[15] 《坛经·护法品》。
1701167797
1701167798
[16] 《坛经·顿渐品》。
1701167799
1701167800
[17] 《坛经·顿渐品》。
1701167801
1701167802
[18]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即马祖大师也。)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砖作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1701167803
1701167804
[19]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1701167805
1701167806
[20]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九。
1701167807
1701167808
[21] 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四 :“师从殿上过,见一僧礼拜,师打一棒。云:‘礼拜也是好事。’师云:‘好事不如无。’”
1701167809
1701167810
[22] 《坛经·机缘品》。
1701167811
1701167812
[23] 《坛经·般若品》:“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1701167813
1701167814
[24] 《坛经·般若品》:“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1701167815
1701167816
[25] 《坛经·般若品》。
1701167817
1701167818
[26]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1701167819
[
上一页 ]
[ :1.70116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