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120
大乘代替小乘,小乘必须出家才能修行,但是大乘可以在家当“居士”,要受的戒律比小乘的更宽松一些。小乘只能修成阿罗汉,大乘则讲人人(除唯识一阐提外)都可以成佛。
1701168121
1701168122
慈恩宗的快速没落是因为它太复杂,学着太累了。天台讲一念之间就能包括三千世界,一念可以成佛,更容易了,就比慈恩宗更兴盛。
1701168123
1701168124
禅宗讲不用修行,立刻就能成佛,自然又更容易了。
1701168125
1701168126
后面我们还会讲到佛教的其他宗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这个规律。
1701168127
1701168128
喜欢佛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这个观点是种冒犯。未免阶级史观的味道太浓了:似乎是在说宗教就是“麻痹劳动人民的麻醉剂”,“麻醉效果”越好的宗教就越容易流行。
1701168129
1701168130
我也认为,阶级史观用在宗教上是有问题的:
1701168131
1701168132
佛教追求的是彼岸的世界,现实世界的财富地位对于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来说毫无留恋的价值,自然也不会在乎什么“阶级利益”。更何况毁谤佛法是重罪,真正的佛教徒当然不会冒着下地狱的危险,只为了取悦百姓而故意歪曲佛经、降低修行的“难度”,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1701168133
1701168134
但是,“天国入场券”的说法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1701168135
1701168136
为什么呢?
1701168137
1701168138
我们说过,大乘佛教主张教徒不仅要救自己,还要普度众生。所以大乘僧人大都努力向大众传法。玄奘取经的时候,就是走了一路,说了一路的法。
1701168139
1701168140
有趣的是传教的场面。
1701168141
1701168142
我们印象里,似乎应该是很严肃的:有个高僧在台上说法,信众在底下安安静静的听。
1701168143
1701168144
其实不是。
1701168145
1701168146
宋人钱易在描述前朝长安时,说:“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4]
1701168147
1701168148
前面说过,玄奘在中国创立的宗派叫作“慈恩宗”,这个名字来自于玄奘常年主持的寺院大慈恩寺。宋人这段话里,前面的“慈恩”指的就是大慈恩寺,后面的几个名字也是当时长安的寺院。
1701168149
1701168150
这段话是说:长安城的寺庙,是当时戏曲演出最集中的地方。
1701168151
1701168152
这可不是说戏曲演出只在庙外,而是寺庙本身就是戏曲演出的场地。唐朝皇宫里的皇家演员,就经常到寺庙中表演佛教歌舞[5]。连皇室公主都偷偷去慈恩寺看过戏[6]。
1701168153
1701168154
寺庙不只是提供表演场所,还有自己的舞蹈队伍,自己组织演出。北周的寺庙就常年养着乐队[7]。隋朝的清禅寺,让寺里的仆役学习歌舞,在节日的时候公开表演[8]。
1701168155
1701168156
而且在古代,唱戏可不仅仅是文艺演出。伴随着唱戏,还有各种艺人、商贩,戏场其实是古代最热闹的商业和娱乐场所。
1701168157
1701168158
也就是说,长安时的寺庙,就相当于今天的商业街,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徐家汇,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街。
1701168159
1701168160
这不是有人在故意破坏佛门清净,这是佛门自己想要的效果。
1701168161
1701168162
在今天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包括北京都保持着办庙会的传统。庙会相当于民间的大型集体娱乐活动,里面有大量的文艺表演,也有小吃和小商品出售。
1701168163
1701168164
庙会庙会,里面有一个“庙”字。庙会来源于寺庙,是因为古代寺庙在宗教节日期间,经常公开举行一些盛大的宗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单纯的宗教仪式,还包括令人眼花缭乱的杂耍、魔术、奇装异服的表演[9]。古人记载当时的场面是“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场面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节日游行[10]。
1701168165
1701168166
古代人缺少娱乐项目,赶上如此视觉奇观,自然趋之若鹜。每次庙会都会集中大批百姓围观,也就形成了热闹非凡的集市。
1701168167
1701168168
您或许会不满:
1701168169
[
上一页 ]
[ :1.701168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