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523
1701168524
这话是在夸佛教吧?
1701168525
1701168526
但你看他的论据是什么?“宁无长幼尊卑亲疏耶”,这不还是在使用儒家的理论吗?
1701168527
1701168528
熟悉金庸小说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叫作“全真教”的道教门派,里面有一个叫王重阳的武功高手,一个叫作丘处机的大侠。
1701168529
1701168530
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在历史上都真实存在。但是全真教并不是纯粹的道教组织。创始人王重阳要求教众同时学习佛、道、儒三家的经典,推崇的是三教合一的理论[36]。
1701168531
1701168532
王重阳有一句名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37]
1701168533
1701168534
他的徒弟丘处机则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38]
1701168535
1701168536
后来人们还在王重阳的诗后面接上“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一句,经常被各种小说引用。《封神演义》里,通天教主就说过这话[39]。
1701168537
1701168538
历史上的武当派也崇尚三教合一。创始人张三丰就认为儒、佛、道三家都属于同一个“道”[40]。
1701168539
1701168540
在世界其他宗教看来,“异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事物。西方世界为了消灭“异教徒”,过去打过很多战争,死了很多人。
1701168541
1701168542
然而中国人对儒、佛、道三家的区别,却是一片稀里糊涂。
1701168543
1701168544
我们前面说过,描述慧远、陶渊明、陆修静的《虎溪三笑》,虽然与史实不符,却成为中国绘画热衷的题材,就是因为这故事暗示三教合一,符合中国文人的趣味。
1701168545
1701168546
宋朝的《五灯会元》记录南北朝时僧人傅大士的形状。
1701168547
1701168548
说傅大士穿着僧人的衣服、戴着道士的帽子、穿着俗人的鞋。这打扮在一般人看来,应该叫“不伦不类”。然而《五灯会元》却把这故事当作一段三教合一的美谈来赞赏[41]。
1701168549
1701168550
明清以后,道观里立观世音菩萨像、佛寺里立孔子像的现象越来越多。不仅是老百姓,大概连很多道士、僧人也分不清哪个神佛是本教的。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客气劲儿:不管是谁家的神佛,多拜总比不拜好。
1701168551
1701168552
明帝国皇帝朱见深画过一幅有趣的《一团和气图》。
1701168553
1701168554
这幅画非常有意思。表面上,画中有两个面对面的侧脸人像。但两个人像又共同拼成了一个正面的人像。两个侧脸人像里,一个人头上戴着方巾,因此是儒生的代表。另一个人头上挽着发髻,因此是道士的代表。由两个侧脸人像组成的那个正面人像,是个光头,所以是佛家的代表。
1701168555
1701168556
这幅图后来被改名为《混元三教九流图》,刻在信奉禅宗的少林寺的石碑上。我们今天拜访嵩山少林寺,还可以见到此图。
1701168557
1701168558
少林寺欣赏这幅画,或许是因为佛教人物位于正中的缘故。然而图名中的“混元”两个字,却是道家的术语。
1701168559
1701168560
同是在这个院内,还有绘制了“十殿阎罗”和“二十四孝”的壁画。
1701168561
1701168562
“阎罗”原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人物,后来被佛教吸收,又随着佛教来到了中国,被改造成了道教的“十殿阎罗”。这十位掌管地狱的神灵,全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君王将相。结果这十位阎罗又和儒家代表“二十四孝”一起被画在了禅宗少林寺的墙壁上。
1701168563
1701168564
福建省闽东地区的罗江顶头村更有意思,村子里既有佛庙,也有天主教堂。村里建祠堂的时候,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天主教徒,每个人都得掏钱。祠堂建好了以后,和尚和基督徒们共用同一个祠堂。一个是烧香磕头、一个是鲜花祷告,各用各的规矩,一起干什么呢?一起“祭祖”[42]!
1701168565
1701168566
还是儒家是老大呀。
1701168567
1701168568
这么看来,佛教是被中国文化彻底吸收了吗?复杂的佛教义理最终变成了儒家的一种趣味性补充了吗?佛教消失在了浩如烟海的孔孟典籍之中,只能跟在儒教后面亦步亦趋的尽忠尽孝了吗?
1701168569
1701168570
不,一切还都没有结束。
1701168571
1701168572
[1] 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载唐武宗诏书:“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关,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
[
上一页 ]
[ :1.7011685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