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8598e+09
1701168598 [14] 慧皎就说过,对待不同的信众,应该有不同的传教方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释慧皎《梁高僧传》卷十五:“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知众,又能善说。”
1701168599
1701168600 [15]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1页。
1701168601
1701168602 [16] 《盂兰盆经疏序》:“始於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惟孝道矣。”
1701168603
1701168604 [17] 藕益智旭《灵峰宗论》卷七,《题至孝回春传》。
1701168605
1701168606 [18] 憨山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
1701168607
1701168608 [19] 藕益智旭《梵网经合注》卷七。
1701168609
1701168610 [20] 契嵩《镡津文集》卷三。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至哉大矣,孝之为道也夫。”
1701168611
1701168612 [21] 法果和朝廷的关系可见《魏书·释老志》的这段:“永兴中,前后授以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号,皆固辞。帝常亲幸其居,以门小狭,不容舆辇,更广大之。”
1701168613
1701168614 [22] 魏收《魏书·释老志》:“初,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谓人曰:‘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1701168615
1701168616 [23]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
1701168617
1701168618 [24] 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九:“遂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祝延今上皇帝圣寿无穷。’又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知府龙图驾部诸官,伏愿常居禄位。’复拈香云:‘大众,还知落处么?若也不知,却为注破。奉酬石霜山慈明禅师法乳之恩,山僧不免薰天炙地去也。’”
1701168619
1701168620 [25] 释宗密《原人论》:“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魏收《魏书·释老志》:“又有五戒,去杀、盗、媱、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契嵩《镡津文集》:“儒所谓仁义礼智信者,与吾佛曰慈悲、曰布施、曰恭敬、曰无我慢、曰智慧、曰不妄言绮语。”这是另一种比附。
1701168621
1701168622 [26] 憨山德清《西林大和尚传》。
1701168623
1701168624 [27] 释智圆《中庸子》卷上:“岂知夫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 国不治, 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 拳拳服膺,罔敢懈慢,犹恐不至於道,况弃之乎?”
1701168625
1701168626 [28]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还对三教并不矛盾给予了“论证”。他说,老子、孔子生于佛陀之后的年代,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春秋》《论语》,都没见过反对佛教的话,所以三家说的都是大致一回事。(《跋曹溪碎钵》:“老子生于佛后,孔子生于老后。我读《道德》,不见其有非佛之言。我读《春秋》、《论语》,亦不见有非佛之言。”)当然,这个论证是不成立的。老子生活的年代不一定比佛陀晚。而且孔子老子的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呢。
1701168627
1701168628 [29] 憨山德清《学要》:“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1701168629
1701168630 [30] 相关文字很多,只能引部分。如释僧佑《弘明集》卷三引孙绰《喻道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孙绰是晋朝人,那时中国人对佛教的误解还很多,可以解释成对佛教还有误解。但是之后讲三教同源的人更多。释契嵩《镡津文集》卷十九《礼嵩禅师塔诗》:“吾道比孔子,譬如掌与拳。展、握故有异,要之手则然。”释智圆《闲居编》卷十六《三笑图赞》:“释、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笙乃通。”
1701168631
1701168632 [31] 紫柏真可《紫柏别集》卷一《题三教图》。
1701168633
1701168634 [32]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四。
1701168635
1701168636 [33] 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四。
1701168637
1701168638 [34] 释智圆《闲居编》卷二十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1701168639
1701168640 [35] 云栖袾宏《正讹集》。
1701168641
1701168642 [36] 《全真教祖碑》:“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静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
1701168643
1701168644 [37] 王重阳《孙公问三教》。
1701168645
1701168646 [38] 丘处机《师鲁先生有宴息之所榜曰中室从而索诗》。
1701168647
[ 上一页 ]  [ :1.7011685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