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923
1701168924
所以我们可以说,“理”就是终极真理。
1701168925
1701168926
人也属于万物,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理”[8]。但是,既然每个人心中都有相同的“理”,为什么人和人的外在表现都不同呢?这世上为什么还有好人坏人、哲人庸人呢?
1701168927
1701168928
这是因为,虽然每个人心中的“理”都相同,但是“气”却不同。“气”是有清有浊的。清的就是圣人,浊的就是庸人。修行的目的,就是把气由浊变清。朱熹用灯笼来做比喻。说理就是光明,气就是灯笼纸。灯笼纸越浑浊,灯就越昏暗。如果灯笼纸整个都没有了,那就是最明亮的了[9]。
1701168929
1701168930
我们看,这里和佛教的染净说,几乎是一样的。
1701168931
1701168932
朱熹又认为,所谓浊的“气”,主要是人的那些违反道德的欲望。是这些欲望把“理”给遮掩了。
1701168933
1701168934
我们可以用现代语言,做一个比喻:
1701168935
1701168936
“理”相当于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观。比如一个男人在马路上看见了一个漂亮姑娘,他有一种想和姑娘亲近的冲动,但是在道德压力下,他控制住了自己。朱熹认为,这就是“理”在这个人的内心深处起作用。
1701168937
1701168938
如果这个男人的浊气占上风了,他热血上涌,冲上去拉了漂亮姑娘的手。完!按照儒家礼教,这个男人就成了丧心病狂的罪犯。这浊气把他心中的“理”给遮掩了。
1701168939
1701168940
所以程朱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
1701168941
1701168942
要想让我们认识“理”、符合“理”,就必须把浊气摒弃掉。
1701168943
1701168944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后来常用这句话批判程朱理学禁锢人性。这个批判有不准确的地方:程朱要灭的“人欲”,不是人类的一切欲望,而是那些违反儒家制度的欲望。男子不能轻薄陌生姑娘,但夫妻亲近不仅允许,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传宗接代符合儒家的“理”。
1701168945
1701168946
朱熹作诗说:
1701168947
1701168948
川原红绿一时新,
1701168949
1701168950
暮雨朝晴更可人。
1701168951
1701168952
书册埋头无了日,
1701168953
1701168954
不如抛却去寻春。
1701168955
1701168956
他说,看,外面的春光多美好啊,看什么书啊,扔了书出去玩吧!你看,他其实不是死板的道德狂。
1701168957
1701168958
当然,以我们今天的价值观看,儒家礼教还是禁锢人性了。
1701168959
1701168960
但是,光摒弃浊气还不够。
1701168961
1701168962
禁欲是消极的行为,顶多让人不违反礼教,但还不能指导人主动做什么。
1701168963
1701168964
比如说孔子那样的儒家圣人。孔子不仅仅是不纵欲,他还有智慧,留下了《论语》等儒家经典来指导别人。
1701168965
1701168966
这个《论语》中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能不能也像孔子那样拥有伟大的思想呢?
1701168967
1701168968
朱熹认为,孔子伟大,是因为孔子了解了“理”。
1701168969
1701168970
因为“理”是终极真理,所以根据孔子思想总结出的《论语》成为了传世的伟大著作。
1701168971
1701168972
如果我们也了解了“理”,我们就可以像孔子那样为这个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就能成为儒家的“圣人”了。
[
上一页 ]
[ :1.7011689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