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927e+09
1701169270 因为自由并非毫无争议的正确。
1701169271
1701169272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群居,需要合作。群居与合作必然会给每个成员带来一些约束。只要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人,除了独裁者本人外,其他人不可能主张绝对的自由,必然要和这个社会有妥协。我们平时讲的“自由”,其实是在讲应该妥协什么、应该跟谁妥协的问题。
1701169273
1701169274 所以“自由”并不是天生、无条件就正确的,假如你坚持这么认为的话,别人只要说一句:“别人也有杀你的自由吗?”你就无话可说了。
1701169275
1701169276 因此西方强调人权的时候,说的是“天赋”人权:为什么皇帝不能随便剥夺子民的生命?为什么贵族就不能比平民更高贵?这件事从逻辑上没法解释。西方的知识分子只能说,不为什么,生存权利是老天给的,是上帝给的,所以你不能随便杀人。
1701169277
1701169278 我们今天觉得“君要臣死,不死非忠。父要子亡,不亡非孝。”这类观点完全不可接受,仅仅是因为我们已经接受了现代人的人权观念而已。但我们没有能力去说服古人反对这个观念。
1701169279
1701169280 因为儒家的逻辑也没错。儒家礼教的逻辑是,只有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安分守己,恪守本分,这个社会才不会“乱”。
1701169281
1701169282 这种逻辑在今天依然成立。比如学校里规定,学生要听老师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质疑:闻道有先后,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的?人人平等,学生为什么就要听老师的?人无完人,老师就一定绝对正确吗?
1701169283
1701169284 事实上,学校制定这种规定的唯一理由就是:不听老师的话教学秩序就会“乱”。和礼教的出发点一模一样。
1701169285
1701169286 这么看来,李贽能在一片儒家礼教中喊出“自由”,是非常可贵的了。
1701169287
1701169288 在李贽身前一千六百年,以及在他身后三百年,儒家制度都在中华大地上运转良好、收效显著,凡是拒绝使用儒家制度的政权无不吃了大亏。在李贽的时代,礼法制度简直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谁能认为中国人还需要更多的自由?
1701169289
1701169290 李贽的社会梦想是,人们能“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人能自治,不待禁而止之也”。
1701169291
1701169292 这两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人人拥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这虽然和“三纲五常”不同,但以我们今天的立场看,也不算有多叛逆,不也是在扬善弃恶么?
1701169293
1701169294 这是因为在古代,儒家礼教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如果人们真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儿子就可以不听父亲的命令,臣子不听君主的命令。整个社会体系就会乱掉,巨大的明帝国可能会瞬间崩溃。所以李贽的自由观表面上看只是个人怎么生活的问题,是个小事。其实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一个根本的意识形态问题。
1701169295
1701169296 如果任由李贽宣扬他的观点,礼教就会被破坏,国家也就完蛋了。
1701169297
1701169298 李贽晚年剃发为僧,这在中国古代原本是文人最为稳妥的出路。但就在他76岁高龄的时候,以言论罪被逮捕入狱,所有的作品被全部销毁。
1701169299
1701169300 当时的皇帝为万历帝朱翊钧。他因为立太子的问题,和朝中大臣已经冷战了十几年,对大部分政事都不闻不问。
1701169301
1701169302 但李贽这么一个远在天边,不过是说了几句话的老和尚,却得到了朱翊钧的特别关注。久不问政事的皇帝亲自下令逮捕李贽。在朱翊钧统治的四十余年里,鲜有文字狱。因而皇帝对此案的重视尤为突出。
1701169303
1701169304 李贽在狱中借着剃头的机会夺剃刀割喉自杀。割得不够深,折腾到第二天才气绝身亡。
1701169305
1701169306 泰州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何心隐也以言论罪的名义被逮捕,被人杀死在狱中。颜钧以盗卖官船的罪名发配充军。
1701169307
1701169308 至于他们的著作被禁,那就更不用说了。
1701169309
1701169310
1701169311
1701169312 朝廷的反应虽然强烈,却不能算是过激。泰州学派的理论,的确可以动摇帝国的根本。
1701169313
1701169314 明末文人卫泳对于隐居,有一番自己的理论。他说,就像嵇康喜欢在音乐中隐居,陶渊明喜欢在菊花中隐居一样,真正的英雄豪杰可以在女色中隐居。因为一见到美丽的姑娘,人的名利心就都淡了[58]。
1701169315
1701169316 这很像是禅宗“手把猪头,口诵净戒”的修行方式。对于儒家社会来说,这观点是灾难性的。
1701169317
1701169318 明朝末年,社会上掀起一股狂狷之风。很多传统儒家完全不可能接受的事情,突然在社会上兴盛起来。
1701169319
[ 上一页 ]  [ :1.701169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