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9620
无独有偶。
1701169621
1701169622
中国民间非常流行求签。那个签上面写的,只是类似诗一样的短短几行话,普通人要想知道这个签到底是什么意思,必须查阅专门的书籍。但是,写书的人又不知道求签者想问的是什么,假如人家问的是“财产”,结果你的书上写的是“喜得贵子”,这不就不灵了么?所以这些解签的书上,在每一个签下面都会列出一大堆条目,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比如“求子”条目下,就写“喜得贵子”。“发财”条目下,就写“恭喜发财”。
1701169623
1701169624
如《香港祖庙灵签》在每签下面列了如下条目:
1701169625
1701169626
“自身”、“谋望”、“家宅”、“婚姻”、“行人”、“失物”、“官讼”、“占病”[94]。
1701169627
1701169628
你看这几条列的,其中一多半和通俗国学家们的第二个词库一模一样:既是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又都是难以准确验证的。人生、前途、家庭、婚姻,这些算命的人常算的问题,正好也都是通俗国学家们热衷的主题。
1701169629
1701169630
通俗国学家们和算命的不谋而合,这能说明什么呢?
1701169631
1701169632
最后,我们用电影来打一个比喻。
1701169633
1701169634
我们前面说过,有些好莱坞电影里,喜欢用类似于禅宗公案的小故事增加趣味性。
1701169635
1701169636
比如主人公陷入了某种困境,感到了人生迷茫。然后有个老和尚就倒水,说“把心倒空”之类的话。主人公就顿悟了,故事就开始转折了。
1701169637
1701169638
但要注意的是,在好莱坞电影里,作为故事的转折点,在主人公悟道以后,故事必须有实质性的改变,主人公的困境要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1701169639
1701169640
比如:
1701169641
1701169642
主人公如果是个打不过坏人的习武者,那他顿悟后就学会了无上武功,把敌人打败。
1701169643
1701169644
主人公如果是个被生活所累,忘记了童年理想的上班族,那顿悟后就毅然辞职,成功实现梦想,当初嘲笑他的人都认同了他的选择。
1701169645
1701169646
主人公如果是苦恋女神的情种,那么顿悟后他会放弃对爱情的执著。那女神反而对他回心转意,主人公却一笑而过,去追求外表平凡的真爱了。
1701169647
1701169648
但是,这些实质性的改变,都是要经过客观行为才能实现的啊。
1701169649
1701169650
武功大增不是需要经过刻苦训练和名师指点吗?让别人认同不是取决于别人价值观的改变吗?完美女神对主人公回心转意,这不是因为那女神人性本贱吗?
1701169651
1701169652
所谓的顿悟,对这些实际行为没有影响啊。
1701169653
1701169654
按照禅宗理论来说,顿悟并不能让人武功大涨,或者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吸引姑娘。顿悟的价值从大里说是成佛体验佛性,从小里说仅仅是改变顿悟者的内心世界而已。
1701169655
1701169656
假如按照真正的禅宗“顿悟”,在上述电影里,更合理的故事发展应该是:习武者仍旧被坏人胖揍;上班族在实现了梦想之后,仍旧被周围人嘲笑;情种在放弃女神以后,女神也对他毫不在意,主人公在她眼里仍旧什么也不是。
1701169657
1701169658
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主人公因为领悟到了“万法性空”的道理,所以对这些坏遭遇不在乎了。
1701169659
1701169660
但是,这样的电影谁会喜欢看呢?
1701169661
1701169662
少部分的文艺青年或许会喜欢,但大部分百姓不会喜欢看。
1701169663
1701169664
朴实百姓们想看的,是故事发生实际的变化:主人公心里怎么想不重要,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让主角在现实中获得胜利。
1701169665
1701169666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模式。
1701169667
1701169668
而真正的禅宗不改变任何实际事物,这是文艺片的模式。
1701169669
[
上一页 ]
[ :1.70116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