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2702
应当指出,“五时”并不能客观反映佛教历史的真实性。按照佛教实际发展史来加以考察,应是先有小乘的《阿含经》,然后才有大乘的经典。据中外学者研究,直到佛入灭五六百年之后才出现大乘佛经。然而判教作为中国佛教宗派开教立宗的一种先行理论作业,在智那里是有特殊意义的。智的“五时”判教有两个意图:一是贬小乘,褒大乘;二是抬高《法华经》和《大涅槃经》的地位,特别把他所尊奉的《法华经》置于最高地位,说此经宣述佛出世的本意,“论如来设教大纲”,从而为向世人推行自己的法华教说——天台宗教义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701172703
1701172704
1701172705
1701172706
1701172707
智又将上述“五时”的经典按照佛法的内容和传教方式加以分类,提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的判教理论。化法四教包括“藏、通、别、圆”,灌顶《天台八教大意》称之为“所化之法,譬如药味”,是从佛法的内容来讲的,好像是治病的药材;化仪四教有“顿、渐、秘密、不定”,此为“化之仪式,譬如药方”,是从传教方式方法讲的。智为提出八教理论而设定的前提是:“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四教义》卷一)是说由于众生素质情况不同,所以才有种种不同的教法。智在著作中很多地方从不同的方面论证八教,作出各种灵活的解释。这里先选择最一般的说法加以介绍。
1701172708
1701172709
化法四教:
1701172710
1701172711
1701172712
1.藏教,全称“三藏教”,即小乘经、律、论所说的教理,相当鹿苑时所说。智认为一切生灭现象由因缘所决定,宣传四圣谛(苦、集、灭、道),“正教小乘,旁化菩萨”,意为主要是向具有小乘根机的人讲的,对大乘菩萨仅有辅助教化的作用。
1701172713
1701172714
2.通教,属大乘初级佛法。主张一切皆空,因缘亦空,讲“无生四真谛理”[65],用空、无生灭的道理解释四谛,“正为菩萨,旁通二乘(按:声闻、缘觉二乘,指小乘)”。因为“三乘同禀,故名为通”。说《般若经》主要讲通教,而其他大乘经典也多少说通教。
1701172715
1701172716
3.别教。“此教不共二乘人说”,专向大乘菩萨宣说;又区别于前两教,与后面的圆教也不同,故称别教。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虽属“假名”不实,但它们是无量存在的,法界和众生无量,四谛无量,教法无量,菩萨必须经过历劫修行才能成佛。《华严》方等诸经,《般若》等大乘经典中都包含着别教的内容。
1701172717
1701172718
4.圆教。“圆”有圆满、圆妙等意,与“偏”相对。“此教名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故为圆教。所谓“不思议”,意为非一般思虑所及,与“无作四谛”相应,观一切存在的现象,无非中道实相,无非一心所具,事理融通,空有不二。虽一切大乘佛经都包含圆教的内容,但只有《法华经》所说的教法纯为圆教。[66]
1701172719
1701172720
化仪四教:
1701172721
1701172722
1.顿教。“顿”意为修行和领悟佛法不需要中间过程和环节(“经历”、“次第”等),有“立即”、“当即”的意思,与“渐”相对。《华严经》中所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顿至佛地的说教,以及其他大乘经中“烦恼即菩提”等内容,皆属顿教。
1701172723
1701172724
2.渐教,主张修行和觉悟有前后、浅深的层次和过程的教说,皆为渐教。从《阿含经》到《般若经》的大小乘经典主要是说渐教。
1701172725
1701172726
3.秘密教,所谓“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受教者各自听到与自己根机相应的佛法,别人不知道。此为秘密教。
1701172727
1701172728
4.不定教,所谓“同听异闻,彼彼相知”,虽理解不同,但互相知道。此为不定教。[67]
1701172729
1701172730
1701172731
“五时”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智判教学说的三个部分,是互相交叉地结合在一起的。关于化法四教,《四教义》卷一说:
1701172732
1701172733
若《华严》顿教,用别、圆两教;若渐教之初,小乘经但用三藏教;若大乘方等,则具有四教;若《摩诃般若》,用通、别、圆三教;《妙法莲华经》但用圆教;《大涅槃经》名诸佛法界,四教皆入佛性涅槃。[68]
1701172734
1701172735
是说不同的佛经讲述的内容,或是四教中别教、圆教,或是其他的教,但只有《法华经》为纯一圆教,《大涅槃经》则为四教最后的终结。至于化仪四教,因为是适应不同众生的机缘情况而采取的教化方法,虽被普遍应用在各种经教之中,但却不适用于《法华经》、《大涅槃经》。为什么呢?据说,《法华经》既然“会三归一”(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方便教说,会归佛乘一乘的真实教说),而《大涅槃经》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然“开前顿、渐,归会佛乘”(《八教大意》),那么,此二经教说就不是权宜的教说而是真实的教说,它们“非顿、渐摄”;而所谓秘密、不定二教本来是“在顿、渐之中”的,所以此二经也不属于秘密、不定二教。
1701172736
1701172737
1701172738
1701172739
智的判教理论是建立在他对汉译佛经的融会贯通和巧妙论证的基础上。他的判教理论是天台宗教义体系的基础。他在论证天台宗中心教义——空、假、中“三谛圆融”时,常常用化法四教来进行比附说明。下面仅十分简单地举智运用化法四教来解释三谛的一个例子。
1701172740
1701172741
1701172742
空、假、中三谛是天台宗的基本概念,本来是慧思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的“三是偈”提出来的。智认为此偈的第一句意为因缘万法,包含世法、出世法,其出世法是讲“生灭四谛”的,属于三藏教;第二句意为空,讲“无生灭四谛”,属于通教;第三句意为假名有,讲“无量四谛”,属于别教;第四句说中道,讲“无作四谛”,属于圆教。[69]相应于这四教的修行的最高阶位则是声闻缘觉、通教菩萨、别教菩萨、佛的境界。
1701172743
1701172744
1701172745
1701172746
按照智的判教学说,《法华经》属于纯粹的圆教,那么,奉《法华经》为最高教典,以主张人人可以成佛和以觉悟中道实相为最高精神境界的天台宗,自然也是圆妙之教。可以说,这正是智判教的目的所在。在中国隋唐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成立最早,自然它的判教学说对后来成立的各宗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1701172747
1701172748
二 天台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
1701172749
1701172750
1701172751
[
上一页 ]
[ :1.701172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