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2718e+09
1701172718 4.圆教。“圆”有圆满、圆妙等意,与“偏”相对。“此教名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故为圆教。所谓“不思议”,意为非一般思虑所及,与“无作四谛”相应,观一切存在的现象,无非中道实相,无非一心所具,事理融通,空有不二。虽一切大乘佛经都包含圆教的内容,但只有《法华经》所说的教法纯为圆教。[66]
1701172719
1701172720 化仪四教:
1701172721
1701172722 1.顿教。“顿”意为修行和领悟佛法不需要中间过程和环节(“经历”、“次第”等),有“立即”、“当即”的意思,与“渐”相对。《华严经》中所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顿至佛地的说教,以及其他大乘经中“烦恼即菩提”等内容,皆属顿教。
1701172723
1701172724 2.渐教,主张修行和觉悟有前后、浅深的层次和过程的教说,皆为渐教。从《阿含经》到《般若经》的大小乘经典主要是说渐教。
1701172725
1701172726 3.秘密教,所谓“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受教者各自听到与自己根机相应的佛法,别人不知道。此为秘密教。
1701172727
1701172728 4.不定教,所谓“同听异闻,彼彼相知”,虽理解不同,但互相知道。此为不定教。[67]
1701172729
1701172730
1701172731 “五时”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智判教学说的三个部分,是互相交叉地结合在一起的。关于化法四教,《四教义》卷一说:
1701172732
1701172733 若《华严》顿教,用别、圆两教;若渐教之初,小乘经但用三藏教;若大乘方等,则具有四教;若《摩诃般若》,用通、别、圆三教;《妙法莲华经》但用圆教;《大涅槃经》名诸佛法界,四教皆入佛性涅槃。[68]
1701172734
1701172735 是说不同的佛经讲述的内容,或是四教中别教、圆教,或是其他的教,但只有《法华经》为纯一圆教,《大涅槃经》则为四教最后的终结。至于化仪四教,因为是适应不同众生的机缘情况而采取的教化方法,虽被普遍应用在各种经教之中,但却不适用于《法华经》、《大涅槃经》。为什么呢?据说,《法华经》既然“会三归一”(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方便教说,会归佛乘一乘的真实教说),而《大涅槃经》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然“开前顿、渐,归会佛乘”(《八教大意》),那么,此二经教说就不是权宜的教说而是真实的教说,它们“非顿、渐摄”;而所谓秘密、不定二教本来是“在顿、渐之中”的,所以此二经也不属于秘密、不定二教。
1701172736
1701172737
1701172738
1701172739 智的判教理论是建立在他对汉译佛经的融会贯通和巧妙论证的基础上。他的判教理论是天台宗教义体系的基础。他在论证天台宗中心教义——空、假、中“三谛圆融”时,常常用化法四教来进行比附说明。下面仅十分简单地举智运用化法四教来解释三谛的一个例子。
1701172740
1701172741
1701172742 空、假、中三谛是天台宗的基本概念,本来是慧思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的“三是偈”提出来的。智认为此偈的第一句意为因缘万法,包含世法、出世法,其出世法是讲“生灭四谛”的,属于三藏教;第二句意为空,讲“无生灭四谛”,属于通教;第三句意为假名有,讲“无量四谛”,属于别教;第四句说中道,讲“无作四谛”,属于圆教。[69]相应于这四教的修行的最高阶位则是声闻缘觉、通教菩萨、别教菩萨、佛的境界。
1701172743
1701172744
1701172745
1701172746 按照智的判教学说,《法华经》属于纯粹的圆教,那么,奉《法华经》为最高教典,以主张人人可以成佛和以觉悟中道实相为最高精神境界的天台宗,自然也是圆妙之教。可以说,这正是智判教的目的所在。在中国隋唐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成立最早,自然它的判教学说对后来成立的各宗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1701172747
1701172748 二 天台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
1701172749
1701172750
1701172751
1701172752
1701172753 天台宗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并以智的著作为主要依据。智撰述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奉为“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为“天台五小部”。这些著述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道实相论、“一心三观”的观心论等为特色的天台宗庞大的教理体系。以下先对智阐释的天台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作概要论述。
1701172754
1701172755 佛教以达到觉悟为修行的目标。然而如果进一步问:觉悟什么呢?自然是佛教阐释的教理,中心是关于真理的观点,简言之,就是真理观。佛教自公元前6—前5世纪发源以来经历了悠长的传播发展岁月,跨越了极为广阔辽远的地域,得到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受到这些国家民族文化思想和习俗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从小乘到大乘,进而在小乘内部和大乘内部都形成了种种学派和带有不同国家或民族特色的宗派。可想而知,佛教的真理观也在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并且伴随不同学派和宗派的涌现而出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1701172756
1701172757
1701172758 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提出了怎样的真理观呢?我们不妨借用智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中道”、“实相”这两个概念把它称为“中道实相论”。
1701172759
1701172760
1701172761 “中道”或“诸法实相”,在大小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中多次提到,一般与“性空”、“毕竟空”、“如如”(真如)、“实际”、“法性”等同义,指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或本质。如《大智度论》卷三十在分析一切法(存在、事物)皆空之后指出:“如”(真如)、“法性”、“实际”皆是“法空”的不同表述名称,而这三种名称又“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卷二十九在对“诸法实相”的解释中说:“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70]在这里,“诸法实相”已包含至高真理、绝对实体的意思。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大乘佛教经论赋予“诸法实相”以种种新的含义,因而与它同样表达绝对实体的概念也就多了起来。如智《法华玄义》卷八之下所指出的:
1701172762
1701172763 实相之体只是一法,佛(按:可理解为大乘经论)说种种名,亦名妙有、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无量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71]
1701172764
1701172765 可见,所谓“实相”与真如、佛性、如来藏等概念是等同的。
1701172766
1701172767
[ 上一页 ]  [ :1.7011727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