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277e+09
1701172770
1701172771 那么,智所理解的“诸法实相”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他以《法华经》作为纯圆之教,奉为最高经典,自然是以此经中所说的“诸法实相”为绝对真理了。确实,《法华经》中不少地方提到“实相”或类似概念,如“显实相义”、“诸法实相”、“真实”、“实相印”、“实道”、“实智”、“真实相”、“诸法如实相”、“如实知见”、“一实之道”、“一实境界”、“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等。智提出,与小乘经用无常、无我、涅槃作为三法印(基本标志)不同,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而认为《法华经》的经体就是“诸法实相”。然而,如果据此便认为智所用的“实相”与《法华经》中讲的“实相”是一个意思,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在《法华经》中讲的“实相”、“真实相”等名称,一般是真实不虚的意思,有时特指一乘(佛乘)教法、佛法。智讲的“实相”是什么呢?他说:
1701172772
1701172773 正显体者(按:阐明《法华经》之体、主旨),即一实相印也。三轨之中取真性轨,十法界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体,四种十二因缘中取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是法身,四种四谛中取无作四谛,于无作中唯取灭谛,七种二谛中取五种二谛,五二谛中唯取真谛,五三谛中取五中道第一义谛[72],诸一谛中取中道一实谛,诸无谛中取中道无谛也。[73]
1701172774
1701172775
1701172776 这里提到的多数概念,是智创立的天台宗理论体系中特有的,或根据旧有的概念改造的。他所选取的“实相”正是天台宗教理中的“中道实相”,所谓“真性轨”、“佛法界”直至“无作四谛”、“中道第一义谛”等,都是“中道实谛”的不同表述。自然,他讲的“中道”既不是小乘讲的“中道”,也不是大乘中观学派的“中道”,而是根据《中论·四谛品》中的“三是偈”,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发挥的空、假、中三谛相即的“中道”。正如《法华玄义》卷八所说:“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异,无三无一……三即真实相也。……一心即三,是真实相本也。”[74]
1701172777
1701172778
1701172779 智的中道实相论的前提是认定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包括佛教所设想的种种世界、天界、生命体和禅观过程想象的一切现象)皆是“一心”的产物。他在著作中一再引用《大智度论》中的“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75]及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中的“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76]等,对此加以证明。
1701172780
1701172781 这样便可得出:第一,心、众生与佛等同。那么,“心即大乘,心即佛性”;“心具一切佛法,……贪瞋痴亦即是菩提,烦恼亦即是菩提”。[77]第二,心造万法,万法所具有的空、假、中三谛皆在一心。如《摩诃止观》卷六下所说:“只是无明一念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不思议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具足,只在一心”。[78]因此,《法华文句》卷二上提出:“中观观心,心即实相。”[79]第三,既然一切世、出世间的所有现象皆由心造,心即佛法、实相,那么也可以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是无别中道”;“即是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法华玄义》卷一下、卷二上)[80]如果运用这个道理来看社会,那么人们的任何生产活动、日常生活皆与实相、佛法不相违背。这就是著名的语句:“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低头举手,开粗显妙,悉成佛道。”(《法华玄义》卷三下)[81]这样一来,中道是实相,心是实相,一色一香,万事万物,一切无非实相。
1701172782
1701172783
1701172784
1701172785 “三谛”理论,源自被天台宗奉为二祖北齐的慧文,经三祖慧思,再到智,前后一脉相承,不断得到发展。智不但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地综合运用大小乘佛教经论的资料进行系统论证,而且还特别把“三谛”思想与自己创立的判教理论结合了起来。例如《摩诃止观》卷一下有这样的话:
1701172786
1701172787 若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者,既言因缘所生,那得即空,须析因缘尽,方乃会空,呼方空为即空。亦名为假名者,有为虚弱,势不独立,假众缘成,赖缘故假,非施权之假。亦名中道义者,离断常名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如此解者,虽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况复即假,即中。此生灭四谛义也。(按:此说“三藏教”)
1701172788
1701172789 若因缘所生法,不须破灭。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设作假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空,无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此三番语虽异,俱顺入空。退非二乘析法,进非别非圆,乃是三兽渡河[82],共空之意耳。(按:此指“通教”)
1701172790
1701172791 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三种逦迤,各各有异。三语皆空者,无主故空,虚设故空,无边故空。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语皆中者,中真,中机,中实,故俱中。此得别失圆。(按:此指“别教”)
1701172792
1701172793 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馀亦如是。(按:此指“圆教”)[83]
1701172794
1701172795
1701172796 这是说在对“三是偈”引申出的空、假、中三谛的悟解上,所谓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存在很大差别。藏、通二教虽都认识到一切皆空,但三藏教是通过分析一切事物是由因缘和合形成的之后才领悟空谛的,严格地讲只能说是“析空”或“方空”,而没有达到“即空”的认识境界;通教虽承认一切事物当体即空,但却没有达到“即假,即中”的认识。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也笼统地讲藏、通二教都达到“即空”的认识。智在不少场合把藏、通二教统贬为小乘的声闻、缘觉二乘;有时又称通教为大乘,把达到“体假入空”认识的人称为“通教菩萨”。他将藏教观空称为“析法观”,属于“事观”;通教是“体法观”,属于“随理观”。所谓别教、圆教认识层次虽高,皆体认即空,即假,即中,然而二者也有差别。别教是“观别理”,是对三谛中的每一谛进行“次第修,次第证”,而不能做到从任何一谛看到其他二谛,而圆教是“妙理顿说”,三谛虽三而一(中道实相),虽一而三,达到三谛“圆融无碍”的认识,真正领悟三谛相即的中道实相。
1701172797
1701172798 三 观心和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一心三智
1701172799
1701172800 天台宗的教义体系包括“教门”(判教与实相门)和“观门”(止观,即禅观法),二者相辅相成,交叉结合一起。《摩诃止观》对止、观作了种种解释,远远超出了它们本来的含义。“止”的本来意思是“心注一处”;“观”是心中“观察”。于是,“止观”合称可解释为静心观想、观察,与禅、禅观基本同义。概要来说,天台宗的止观包括三种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另外还有四种三昧。
1701172801
1701172802 何为三昧?三昧意为定或禅定。四种三昧包括:常坐三昧,主张坐禅;常行三昧,绕佛像念佛,拜佛,忏悔等行道做法;半行半坐三昧,或坐禅,或行道;非行非坐三昧,也称随自意三昧,原由慧文创立,是一种不拘形式,不脱离日常生活的修行方法。
1701172803
1701172804 在上述三种止观中,渐次止观要求禅观有一个自浅入深的渐进程序,从初观事相,后观空寂的实相之理;圆顿止观是“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84],无前后浅深层次可言;不定止观是指禅观或渐或顿,程序方法并不固定。
1701172805
1701172806
1701172807 三种止观主要是就修悟的内容和程序讲的,而四种三昧则主要是就修行的外在形式所作的分类,二者纵横交错地结合在一起。修行者可以交替转换使用,皆可转入直观“实相”的圆顿止观。比较而言,智最注重的是圆顿止观和非行非坐三昧。
1701172808
1701172809
1701172810 智主张,修持止观应当特别重视“观心”,在入定以后观察自己的心识,认为通过观心可以比较容易地契悟三谛相即的中道实相。唐代天台宗著名学僧湛然评述天台宗的教义体系是:“观心为经,诸法为纬。”可见观心在天台宗教理体系中的位置。湛然在详细注释《摩诃止观》的《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中说:“正明观法,并以三千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85]
1701172811
1701172812
1701172813 智《摩诃止观》卷五上论述“正修止观”时说,应依次观想十境:阴界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增上慢、二乘、菩萨,而实际上仅论述了前七境的七种止观。从内容看,所观想的主要是自己日常的思想活动、身心状态和各种情欲烦恼、业报、修禅等。在观想每一境时应按十个层次进行。这十个层次是:观不可思议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观,破法遍,识通塞,修道品、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爱。此即“十重观法”。其中以“观不可思议境”为主体,其他实际处于辅助地位,起着充实补充的作用。在这由十境和十重观法组成的圆顿止观体系中,又是以“观阴界入境”为中心的,而“观阴界入境”实际就是观心;观心是以观“一念三千”的不思议境为主旨。
1701172814
1701172815
1701172816 为什么可以用“观心”代替“观阴界入境”,心指什么呢?所谓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合称;入是十二入(或处),是六根、六境的合称。可见,阴、界、入是在不同场合使用的概念,在它们的内涵中有不少重复因素。实际上,“阴界入”既包括众生主体的感觉或思维的器官、功能以及感觉思维的精神活动,又包括客体外界的一切现象。因此,三者可以概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在有的场合也可作为“众生”之身的代称。智在《摩诃止观》卷五上中有段解释:
1701172817
1701172818 然界内外一切阴界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按:《大智度论》)云:一切世界中,但有名(按:指受、想、行、识)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86]
1701172819
[ 上一页 ]  [ :1.701172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