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281e+09
1701172810 智主张,修持止观应当特别重视“观心”,在入定以后观察自己的心识,认为通过观心可以比较容易地契悟三谛相即的中道实相。唐代天台宗著名学僧湛然评述天台宗的教义体系是:“观心为经,诸法为纬。”可见观心在天台宗教理体系中的位置。湛然在详细注释《摩诃止观》的《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中说:“正明观法,并以三千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85]
1701172811
1701172812
1701172813 智《摩诃止观》卷五上论述“正修止观”时说,应依次观想十境:阴界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增上慢、二乘、菩萨,而实际上仅论述了前七境的七种止观。从内容看,所观想的主要是自己日常的思想活动、身心状态和各种情欲烦恼、业报、修禅等。在观想每一境时应按十个层次进行。这十个层次是:观不可思议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观,破法遍,识通塞,修道品、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爱。此即“十重观法”。其中以“观不可思议境”为主体,其他实际处于辅助地位,起着充实补充的作用。在这由十境和十重观法组成的圆顿止观体系中,又是以“观阴界入境”为中心的,而“观阴界入境”实际就是观心;观心是以观“一念三千”的不思议境为主旨。
1701172814
1701172815
1701172816 为什么可以用“观心”代替“观阴界入境”,心指什么呢?所谓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合称;入是十二入(或处),是六根、六境的合称。可见,阴、界、入是在不同场合使用的概念,在它们的内涵中有不少重复因素。实际上,“阴界入”既包括众生主体的感觉或思维的器官、功能以及感觉思维的精神活动,又包括客体外界的一切现象。因此,三者可以概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在有的场合也可作为“众生”之身的代称。智在《摩诃止观》卷五上中有段解释:
1701172817
1701172818 然界内外一切阴界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按:《大智度论》)云:一切世界中,但有名(按:指受、想、行、识)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86]
1701172819
1701172820
1701172821
1701172822 这是说,心造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心为烦恼之本源,故修止观应观心。此心即是五阴中的“识阴”、六识中的“意识”。智为强调此心是凡夫平常的“虑知之心”,也称之为“自生心”(智《观心论》)、“一念无明心”(《四念处》卷四)。在佛教中,“无明”意为不明因缘,不明因果,不明佛理,被认为是生死烦恼的本源;所谓“无明之心”就是没有断除情欲迷误的众生之心。用现在我们通常用的语言来说,“一念无明之心”就是平常人刹那间的思维活动。
1701172823
1701172824
1701172825 智就是主张将此心作为入定观想的对境,称之为“不可思议境”。所谓“不可思议”,意为不可按正常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去想象。他举例说,大小乘皆有“心生一切法”的说法,可是或说有,或说无,或说中道,皆为因果性(有因有果,前因后果),各各相别,“逦迤浅深”而不相即,此应称为“思议之境”。然而他所说的“心”之所以被称为“不可思议境”,是因为“一念”[87]之心,“即具”三千诸法。《摩诃止观》卷五上说:
1701172826
1701172827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88]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89]
1701172828
1701172829 下面结合解释引文中的用语把这段文字的意思说明一下。
1701172830
1701172831
1701172832 1.十法界和十界互具。十法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即广义的“众生”。按照佛教的说法,前六界没有达到解脱,轮回于生死苦恼之中,称之为“六凡”;后四界已经摆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称之为“四圣”。智说此十法界为一念心所具,法界又彼此互具,如此则一法界即具十法界,十法界共成百法界。《法华玄义》卷二上所说:“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90]与此一个意思。前六凡是在世众生,意味着与生死烦恼、染、恶等相俱;后四圣是出世众生,意味着已超离生死烦恼等。
1701172833
1701172834 因此讲“十界互具”,也就是意味着佛与普通众生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可以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1701172835
1701172836 2.三种世间、十如是和三十种世间。三种世间包括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和国土世间。这是从十法界的不同侧面讲的,说每一个法界各有三种世间。五阴世间是从十法界的构成要素说的,包括色、受、想、行、识。众生世间是从十法界的主体讲的,指十种众生。因为“五阴通称众生”。[91]国土世间是从十法界众生所居环境讲的,《摩诃止观》卷五上谓“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住,六度菩萨(按:实指声闻)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按:实指缘觉)惑未尽同人天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住。”[92]
1701172837
1701172838
1701172839 十如是,简称十如,是《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中的十“如是”。按照此经原文来看,含义并不复杂,但智从创教的需要对十如是之文作了很大发挥。《法华玄义》卷二上提出三种读法,第一种是“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第二种读法是“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第三种是“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然后解释说,第一种读法是显示“空义”,第二种读法是显示“假义”,第三种读法是显示“中义”。他在讲“一念三千”时,用的是第二种所谓表示“假义”的句读法。
1701172840
1701172841 《摩诃止观》卷五上的解释分“总释”和分类解释。所谓“总释”是按十如是的含义进行解释,大意是:相指形相;性有“不改”、“性分”(种类)、“实性”(佛性)三义;体为色心的“主质”;力为功能作用;因可招因果,“亦名为业”;缘为缘由,助因;果由因生起;报即与因相应的果报;解释“本末究竟等”时,将其中的“等”解释为“等同”,说“相为本,报为末”,本末皆空,皆假,皆中,故究竟等。十如皆心所具有。在分类解释中,把十法界分为四类: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阿修罗、人、天为“三善”;声闻、缘觉为“二乘”;佛与菩萨。然后再按类对相、性、体等加以解释。一法界各有三种世间、十如,即为三十种世间。
1701172842
1701172843
1701172844
1701172845
1701172846 这样,十法界互具为百法界,一法界各具三十种世间,则成三千种世间。智说:“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93]其中的“介尔”有刹那、微细二义[94],是说只要微动心念,即心具三千世间。在不少场合,智也把心与法性等同,而又称法性为理[95],故“心具三千”后来也称为“性具三千”或“理具三千”。实际上,“三千”只是个假设说法,智曾说:“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96]
1701172847
1701172848
1701172849
1701172850 智的“一念三千”的理论的前提是《华严经》中的“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97]。既然是“心造”,自然就有一个心在前还是在后的问题。智认为,正像事物有生、住、异、灭的流迁诸相,不能讲事物和诸相有前有后那样,也不能讲心在一切法之前,或在之后,只能讲“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识所识,非言所言”。因此称此心为不可思议境。
1701172851
1701172852
1701172853 那么,从天台宗的三谛观是应如何看待此“一念三千”呢?智认为,三千诸法皆从心起,心具“因缘所生法”,也就必然具空、假、中三谛。他在《四念处》卷四中说:
1701172854
1701172855 只一刹那心,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心生灭,即是三藏(按:四教中的藏教)三十七品;因缘心空,是通(按:四教中的通教)三十七品;因缘心假,是别(按:四教中的别教)三十七品;因缘心中,非空非假,即是圆(按:四教中的圆教)三十七品,只是一念心。若横,无边际;若竖,无穷尽。三谛源然,此一念不横不竖。若心即空即假即中,是横观。此心先见空,次见假,后见中,即是纵。今谛观心中三句,实不纵不横,不前不后,毕竟清净。[98]
1701172856
1701172857 这是说通过观心可观一切法,晓悟藏、通、别、圆四教的佛法,观想空、假、中三谛,领悟三谛不一不异,圆融相即的中道实相之理。
1701172858
1701172859
[ 上一页 ]  [ :1.701172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