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3092e+09
1701173092
1701173093 高祖四子齐王元吉奉吉藏为师,予以优遇,请他住进延兴寺。吉藏年事已高,体衰多病。高祖皇帝敕赐良药,派中使相继探望。吉藏自忖不久于人世,乃遗表与皇帝辞别,希望皇帝“缉宁家国,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并写信向储后诸王告别。武德六年(623)五月,他让侍者烧香,称佛名号,然后逝世,年七十五岁。临终之日,写《死不怖论》,谓:“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死后,东宫太子以下诸王公等臣僚皆致书慰问,并赠钱帛。弟子慧远等人将其遗体安葬于终南山至相寺附近的北岩。
1701173094
1701173095 在隋进军江南,各地混乱之际,吉藏带弟子到各寺搜集文书保存,战后加以整理以备参阅。所以他的著作征引丰富。吉藏一生讲三论一百余遍,讲《法华经》三百余遍,此外还讲《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华严经》、《维摩经》等经各数十遍,著有大量经论注疏。弟子有慧远、智凯、智实等人。
1701173096
1701173097 《续高僧传》作者道宣对吉藏有简短的评论,说吉藏“貌象西梵,言实东华”。意为长得虽像西方梵僧,却讲中华语言,为人聪明机智,善于“决滞疑议”,辨析义理,“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贞素之识或所讥焉,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御众之德,非其所长”,意为缺点是不拘小节,论释问题过于简略,并且不善于训导门众。[139]
1701173098
1701173099 三 吉藏的著作
1701173100
1701173101 吉藏的著述,现存《华严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鬘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义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缺第二卷)、《金刚般若经疏》四卷、《仁王般若经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涅槃经游意》一卷、《法华论疏》三卷,还有比较集中诠释中道不二思想的《三论玄义》一卷、《中观论疏》十卷或作二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以及《二谛义》三卷、《大乘玄论》五卷等。
1701173102
1701173103 这里仅对其中集中诠释中道不二思想的几种著作进行介绍。
1701173104
1701173105 (一)《三论玄义》,一卷
1701173106
1701173107 署名“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说明是吉藏在江都慧日道场奉晋王杨广之命而撰。日本证禅撰《三论玄义检幽集》引“或本(当时尚有的另一种本子)云:大隋仁寿二年(按:公元602)四月奉令撰”。在此前二年,即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诏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三论玄义》是奉太子杨广之命撰写的,因非逐段逐句注释,而是从整体上对“三论”大义作论释,故称“玄义”。
1701173108
1701173109 全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分成两大部分:第一是“通序大归”,宣明“三论”要义不出破邪、显正二门。所谓“破邪”,是以空义和中道思想破斥外道(天竺、震旦外道)、小乘毗昙、《成实论》、大乘等信奉者的常见、断见、空见、有见等“邪见”、“有所得见”;“显正(人正、法正)”,是借破斥各种邪见来弘扬龙树、提婆在“三论”中通过论证二谛显示的“内外并冥,大小俱寂”、“无所得”的中道实相“正理”。
1701173110
1701173111 第二是“别释众品”,分为十三项,对佛教经论宗旨、阐释的教旨智慧、龙树和提婆造论的目的、“三论”的侧重点和旨归、立题等方面进行说明和论证。例如在“诸部通别”中说“三论”皆属“大乘通论”,其中《中论》通破大、小二乘人之迷,通申大、小乘二教;《十二门论》通破大乘人之迷,通申大乘之教;《百论》通破大、小二乘人之邪见,通申大、小二乘之正教。在“众论旨归”中说《大智度论》以二慧(实慧、方便慧)为宗,《中论》以二谛(第一义谛、世谛)为宗,《百论》以二智(权智、实智)为宗,《十二门论》以境(空实相)、智(般若)为宗。
1701173112
1701173113 (二)《中观论疏》,简称《中论疏》,十卷,或析为二十卷
1701173114
1701173115 是对后秦鸠摩罗什译,龙树著、青目释《中论》所作的注释。卷二载吉藏自述:“以去仁寿三年三月二日,江南学士智泰来至皇朝请述所闻,遂为其委,释开为十门”。仁寿三年是公元603年。据此,此疏特别在“因缘品”对“八不”的注释,早在仁寿三年乃至以前已经撰述,此后是按智泰的建议重新分科,至于定稿时间或已进入隋炀帝即位的大业元年(605)以后。
1701173116
1701173117 吉藏在吸收东晋道安、后秦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僧睿及南朝三论重镇摄山僧朗(大朗)、法朗(兴皇大师)等人关于般若空义和中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注释龙树《中论》,对大乘中观理论作了系统的诠释和发挥。卷首是注释僧睿的《中论序》,然后按《中论》二十七品的次第逐品作或详或略的注释。认为《中论》以二谛(真俗二谛)为宗,而“因缘品”中的“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是阐明二谛的,故将“八不”放在最前面。全书将诠释“八不”置于中心地位,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可“总摄一切大乘经论甚深秘密义”;说以“八不”观察十二因缘可体悟境界佛性、观智佛性、菩提果性、果果佛性、中道正性。全书通过阐释二谛,既破斥小乘人执著有见(常见),又破斥大乘人执著空见(断见),以宣示中道实相的“正观”,谓“虽毕竟空,宛然而有,故不滞空;虽因缘有,常毕竟空,故不著于有,即是二谛中道”,引导修行者修持二慧(沤和与波若,即方便与智慧),虽求无上觉悟,却不离人间实践“菩萨行”。
1701173118
1701173119 卷一“因缘品”中提出的“二藏三法轮”的判教论和引证东晋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资料,具有参考价值。
1701173120
1701173121 (三)《十二门论疏》,三卷
1701173122
1701173123 本论疏著于大业四年(608)六月,是对龙树《十二门论》所作的注释。
1701173124
1701173125 卷首是对后秦僧睿《十二门论序》的详细注释。然后按照《十二门论》的十二门的次第进行注释。但在第一“观因缘门”的前面,设释名门、次第门、根本门、有无门、同异门的五项,对此论作整体说明,指出“十二门”实即引导人们体悟空、中道实相、正理,为修持二慧(方便慧、实慧)的门户;因为因缘“为佛法大宗”,从因缘可入于实相,故将“观因缘门”置于十二门之初;观十二门要旨是阐明作为大乘根本要旨的“诸法实相”,此实相也就是中道、佛性;《中论》与《十二门论》在文字和内容上有同有异,二者“同显正道”,但《中论》双申大小乘,借“八不”以破为正,多题“破”字,后者只显大乘,以申义为正,品题但称“观”。在各品注释中,重点是结合对原文的注疏论释中道不二之理,并对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成实论》、犊子部及南朝庄严寺僧旻、开善寺智藏等人的观点进行批评。
1701173126
1701173127 (四)《百论疏》,三卷
1701173128
1701173129 著于大业四年(608)十月,是对提婆《百论》所作的注释。
1701173130
1701173131 卷首注释后秦僧肇《百论序》,提到鸠摩罗什在弘始四年(402)、六年(404)两次翻译此论,初译本之序是僧睿著,现注疏的是僧肇为重译本写的序。称《百论》“无邪不摧,无正不显”,梵本原有百偈,注释者为婆薮开士(无著菩萨),因鸠摩罗什认为后五十偈“于此土无益”故缺而未译,只译出前五十偈十品:一舍罪福、二破神、三破一、四破异、五破情、六破尘、七破因中有果、八破因中无果、九破常、十破空。
1701173132
1701173133 全论着重破斥外道,同时“兼除小(按:小乘人)迷及大乘有所得见”。外道指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主要指僧佉(数论)、卫世师(胜论)、勒沙婆(苦行仙,耆那教开祖)、若提子(离系外道);小乘人包括说一切有部的毗昙、《成实论》及其他部派(泛称五百部)。然而吉藏注疏内容已超出印度的范围,所破斥的大乘人,既有江南的涅槃、成实学者庄严(僧旻)、开善(智藏)等人,也有北方的唯识学者,特别第十“破空品”注疏中对长安盛行的摄论、地论、地持[140]学者所持的二无我、三无性思想也加以批评。全书以“初舍罪福”、“二破神”、“十破空”三品的注疏最有特色。吉藏谓此论以“破邪显正为其大宗”,破邪与显正相互为用,“正显则邪破”,“邪破便正显”,意为通过破斥外道及大小乘中的迷执神我、断常诸种见解来显扬中道实相的“正观”。
1701173134
1701173135 (五)《二谛义》,三卷
1701173136
1701173137 是吉藏集中阐释二谛的著作,认为在佛典中“四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和《大智度论》)最重要,谓“若通此四论,则佛法可明”,而“四论”皆借辨析二谛来显扬“不二之道”,如果通晓二谛便可读懂“四论”乃至众经。他依据《中论》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并据自己认定的《中论》“以二谛为宗”的见解,便以“二谛”为题作集中论释。吉藏说,其师兴皇法朗临去世之际曾郑重嘱咐弟子“我出山以来,以二谛为正道,说二谛凡二十余种势(按:说法、方式)”,针对开善(智藏)法师曾从十重(十个层次)诠释二谛,他也从十重阐释二谛。
1701173138
1701173139 对这十重二谛,吉藏在《大乘玄论》卷一有说明,即:第一标大意、第二释名、第三立名、第四有无、第五二谛体、第六中道、第七相即、第八摄法、第九辨教、第十同异。《二谛义》在中国久佚,现存通用本是源自日本江户时期宝永七年(1710)据两种古本的编校本。此本前面虽也申明“十重者,初则二谛大意,最后二谛同异”。然而实际只有七重:第一明二谛大意(上卷);释二谛名者(中卷);二谛相即义第三、二谛体第四、二谛绝名第五、二谛摄法义第六、二谛同异义第七(下卷)。何以如此,无从辨明。从文字看,尽管《大乘玄论》卷一所载“二谛义(十重)”与此书内容有相同处,然而篇幅较短。本书是吉藏在继承摄山僧朗(山中法师之师)、兴皇法朗(山中法师)二谛学说(书里提到“山中师手本《二谛疏》”)的基础上,并总结自己对“四论”中二谛的见解撰写的。
1701173140
1701173141 (六)《大乘玄论》,五卷
[ 上一页 ]  [ :1.7011730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