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3260
吉藏的“三论”注疏以阐释和倡导中道为中心,而在对中道的论述中尤以从“八不”诠释中道,即所谓“八不中道论”最有特色。
1701173261
1701173262
所谓“八不”源自龙树《中论》的开头第一首偈:
1701173263
1701173264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1701173265
1701173266
在般若类及其他大乘经典中也有类似“八不”的说法[169],然而论述角度不同。龙树集中运用“八不”来批驳各种外道认为世界万物是从“自在天”(“邪因”)生或从无因生和“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以及佛教内部诸种执有执空等的见解。吉藏的注疏作了进一步发挥,特别强调批驳小乘佛教中毗昙(主要指说一切有部)、《成实论》等学者迷执“有”(假有、生、常)、大乘内部的迷执“空”(邪空、灭、断)等所谓“有所得”的有违中道见解。吉藏将批驳论敌观点称为“破”、“破斥”。
1701173267
1701173268
上述“八不”是建立在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因缘性空”的基础上的。既然世界一切有生灭的现象必须借助因缘才生,故皆没有真实自性,本质为空,如此生则不生,灭则非灭,故可用“八不”概述。关键是诸法“无性”(没有实有的自性、自体、规定性),决定一切皆空,因此也就无所谓生,无所谓灭,又哪里还谈得上常与断、一与异、来与出呢!进而,按照大乘中观学说,“生灭”属“有”,“不生不灭”属“空”:“常断”属有,“不常不断”属空……故有非真有,空非真空,空有不二,此即为不偏离任何一方的“中道”。三论宗正是依据“八不”、从四对相对的侧面来论证其“八不中道”的。
1701173269
1701173270
吉藏《大乘玄论》卷二说:“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也。”《中观论疏》卷二也说:“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按:大乘经典)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170]将八不中道置于佛法的很高地位,说它是大乘佛法的中心和总原则,衡量佛法正与邪的标准,佛与菩萨遵照它从事教化,是修行者觉悟成佛是依据。这样便把“八不”与佛教奉为终极真理的佛性、实相等同,《大乘玄论》甚至说:“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八不即是中道佛性。”[171]
1701173271
1701173272
吉藏在注疏《中论》乃至《十二门论》、《百论》过程中,贯彻着“破邪显正”的宗旨。他在《三论玄义》中说:“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沈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故振领提纲,理唯斯二也。”这是说,他通过破斥外道、佛教内部大小乘学者的被认为是有违中道的见解,是为了拯救沉沦于各种邪见(包括我见、有见、常见、空见、断见等)的众生,而弘扬正确的不二中道正见。
1701173273
1701173274
然而如果弘扬正见,岂非导致执著于未离名相的“中道”了吗?他在《百论疏·破空品》中对“空”义及其他能够导致“有所得”的所有见解也予以破斥,称之为“破正”。他说:
1701173275
1701173276
自上以来名为破邪,今此一品称为破正。然本对外道之邪,故有内之正。邪既不立,故正亦不留。如是生死涅槃、真之与妄、乃至理外理内、有得无得,义并类然。[172]
1701173277
1701173278
认为对外道、对佛教内部各种被断定为“邪见”的见解既已破斥,所以所谓“正见”也无存在的必要,也应破斥。然而这只是从逻辑上讲的,在实际上,如果站在吉藏阐释的中观立场,面对佛教内外各种学说、观点存在的局面,所谓“破邪显正”是要永远进行下去的,目的是显扬并希望人们掌握不执著对立双方任何一边的中道不二的“正法”。
1701173279
1701173280
吉藏宣扬的中道也不那么简单,除了上面对中道的描述之外,他还在不同场合阐释过摄山相承的“三种中道”,包括俗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如以“生灭”为例加以说明,“无生灭生灭”为俗谛中道,“生灭无生灭”为真谛中道。然而“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于是,“非生灭非无生灭”为二谛合明中道。[173]境界是一层比一层高,只有最后“双泯二谛”的二谛中道才是吉藏最认可的中道,意为体悟这种中道才能破除一切迷执,达到真正的解脱。
1701173281
1701173282
(五)二智与“无所得”境界
1701173283
1701173284
吉藏论释二谛、八不、中道等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接受大乘中观思想,获得契合中道思想的智慧,进入所称“无所得”的精神境界。
1701173285
1701173286
1701173287
按照吉藏的理论,契合中观思想的智慧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音译为“般若”(梵语prajnã)的智慧;二是为音译为“沤拘舍罗”(梵语upāya-kauśalya)的方便或智巧,称之为“二慧”或“二智”。在吉藏对“三论”的注疏和其他著作中,对运用“二慧”还是“二智”并未做到一致,而在《大乘玄论》卷四设“二智义”专项进行解释。笔者在论述中主要用二智,但对引证的原语句不作改动。
1701173288
1701173289
大乘般若类经典在弘扬诸法性空的同时,还以宣扬构成菩萨道或菩萨行的“六度”为宗旨。六度,按音译是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意为菩萨应遵循这六个方面修行、入悟和普度众生。布施有法施、财施和无畏施,蕴含遵循“大慈大悲”的精神救济、超度众生的内容。般若,是基于体认诸法性空的智慧,其内涵可随诠释者加以扩充。在《维摩诘经·佛道品》中有一句偈颂:“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意为菩萨既依据智慧(智度、般若波罗蜜),又适应实际情况而灵活地采用各种机智的方法传法和济度众生。此偈受到后世重视,吉藏甚至在《百论序疏》中说:“二谛是三世佛祖父母,二智为三世佛父母”。[174]
1701173290
1701173291
二智中的般若,也称实智、实慧;方便,也称方便慧、权智或权慧。吉藏在自己的注疏中对二智作了很多解释和发挥:
1701173292
1701173293
问:经何故立二谛耶?答:此有两义,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以有世谛,是故不断;以第一义,是故不常,所以立于二谛。又,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以有第一义故生般若,以有世谛故生方便。具实慧、方便慧,有十方三世佛,是故立二谛。又知第一义是自利,知世谛故能利他,具知二谛即得共利,故立二谛。又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又佛法渐深,先说世谛因果教化,后为说第一义。又成就得道智者说第一义,无有说世谛。又若不先说世谛因果,直说第一义则生断见,是故具明二谛也。(《三论玄义》)[175]
1701173294
1701173295
通而言之,二智皆如实而照,并名为实,皆有善巧,悉称方便。就别言之,即波若名实,沤和称方便。
1701173296
1701173297
直照空有名为波若;行空不证,涉有无著,故名方便。此之照、巧,更无二体,虽巧而照,故名为实;虽照而巧,故名方便。
1701173298
1701173299
由斯二谛发生二智。以了诸法实相,故生沤和波若;以悟实相诸法,故生波若沤和。沤和波若,而宛然沤和;波若沤和,而宛然波若。以沤和宛然波若故,不著于有;波若宛然沤和,故不滞于无。不累于有,故常著冰消。不滞于无,故断无见灭。寂此诸边,故名中观。是以二谛中道,还发生二智中观。二智中观,还照二谛中道。故境称于智,智称于境。(《大乘玄论》卷四)[176]
1701173300
1701173301
1701173302
引文中的“沤和”即“沤拘舍罗”,意为方便、智巧、巧;“波若”即般若、智慧。这里将二者组合,意在强调二者互相融通,不可脱离。“沤和波若”,即般若,是指契合性空实相的实智;“波若沤和”,即方便,是指认识万有诸法的方便智或权智。
1701173303
1701173304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到吉藏对二谛与二智(二慧)、中道关系的说明。认为俗谛(世谛)说有,说因果教化,是相应于修行者“利他”(利益群生)的方面,只有认识俗谛才能获得方便慧、权智。真谛(第一义谛)说空,是相应于修行者“自利”(以求觉悟)的方面,只有体认空才能得到般若实慧、实智。具备实慧、方便慧才能成佛、成为菩萨,所以称二智是“三世佛法身父母”。他同时发挥中道不二的思想,强调二智彼此相即而融通无碍,实智不离权智,权智伴随实智,既不偏执于空,又不偏执于有,所谓“沤和波若而宛然沤和,波若沤和而宛然波若。以沤和宛然波若故,不著于有;波若宛然沤和,故不滞于无。”因此说二谛既生成二智,也生成非空非有、二智相即不二的二谛中道。
1701173305
1701173306
吉藏在《大乘玄论》卷四按浅深层次对“二智义”作了详细阐释,在对“方便智”所作的第九、第十重的解释中提出了最高层次的二智:
1701173307
1701173308
九者,以上照空有二为方便,照非空有不二为实。非空非有即是一实谛,照一实谛故名为实;虽非空非有,而空有宛然,不动不二,善巧能二,故名方便。十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照二与不二皆名方便;照非二非不二名实。净名杜言,释迦掩室,乃名为实。[177]
1701173309
[
上一页 ]
[ :1.701173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