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4002e+09
1701174002
1701174003 [103]《大正藏》第46册第80页下。
1701174004
1701174005 [104]分别见《大正藏》第46册第21页中、第103页中下。
1701174006
1701174007 [105]《大正藏》第46册第103页中。
1701174008
1701174009 [106]《维摩诘经》卷中有曰:“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於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大正藏》第14册第545页中。
1701174010
1701174011 [107]这些阶位的称法不同,但仔细比较会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复之处。这里不拟对这些阶位一一进行解释。
1701174012
1701174013 [108]《大正藏》第46册第761页上、第722页中。
1701174014
1701174015
1701174016 [109]详见智《四教义》卷十一及灌顶《八教大意》。
1701174017
1701174018 [110]引文见《摩诃止观》卷一下,载《大正藏》第46册第10页中下,解释并参考《摩诃止观》卷六下、卷九下、灌顶《八教大意》、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等。
1701174019
1701174020
1701174021 [111]智《法华文句》卷十上提出此五品弟子位(《大正藏》第34册第138页上),在《摩诃止观》卷六之下用此五品位对应说明“六即”中的“观行即”。
1701174022
1701174023 [112]《大正藏》第46册第10页中下、第11页上及第69页下等。
1701174024
1701174025 [113]《大正藏》第46册第179页上。
1701174026
1701174027 [114]载《大正藏》第46册第579页上中。
1701174028
1701174029 [115]载《大正藏》第34册第888页下。
1701174030
1701174031 [116]此引自南朝宋慧严等改治本(南本)《大涅槃经》卷三十三,文字稍异。
1701174032
1701174033 [117]《大正藏》第46册第296页下。
1701174034
1701174035 [118]分别载《大正藏》第12册第775页中、第778页上、第774页下。
1701174036
1701174037 [119]另可参考:唐代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了是显了,智慧庄严;缘是资助,福德庄严。由二为因,佛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德缘了,本自有之。今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载《大正藏》第46册第296页上。
1701174038
1701174039 [120]《大正藏》第33册第743页下—第744页上。
1701174040
1701174041 [121]《大正藏》第34册第882页下—第883页上。
1701174042
1701174043 [122]宋天台宗学僧知礼的《十不二门指要抄》卷下谓:“修谓修治造作。”载《大正藏》第46册第713页上。
1701174044
1701174045 [123]参湛然著《十不二门》。载《大正藏》第46册第703页中。
1701174046
1701174047 [124]《摩诃止观》卷二之下有:“随自意和光入恶”;卷六之下有“和光同尘”的说法,意谓大乘菩萨应入一切世俗环境以至恶处,应机于“恶中”普度众生。据此意,《维摩诘经·方便品》中所载“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等,都属于以“恶事”化度众生。
1701174048
1701174049 [125]据宋代知礼《观音玄义记》卷二,载《大正藏》第34册第905页下。
1701174050
1701174051 [126]《大正藏》第46册第296页上。
[ 上一页 ]  [ :1.7011740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