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4618e+09
1701174618
1701174619 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至,即京大兴善寺沙门玄谟。
1701174620
1701174621 自余笔受、书手,所司供料等并至。[37]
1701174622
1701174623 其中的“证义”,是考证已译之文是否妥当,提出建议供译主斟酌。“缀文”,把译出的经文按汉文语法贯连起来,还做修辞润色的工作。“字学”或“正字字学”,负责考辨字体、训读音义。玄应后来撰写《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证梵语梵文”,考校不同梵本,对照所译梵本,考察文义的同异正误,并审核译文得失。“笔受”,是按译主确定的译文笔录下来。如译主不懂汉文,没有现成梵本,则据记忆诵出,由笔受者先录梵文。“书手”是译场中的抄写员,把定稿的译经抄写出来。到义净译经时,在“证梵文”之外又置“证梵义”者。此外,还有担任校勘、译经前唱诵梵呗者。
1701174624
1701174625 朝廷大臣除可受命担任统辖译场组织和行政事物的“监护”之外,还可参与译经的审定润文工作。如唐初印度僧波颇为译主译经时,右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瞡“总知监护”,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李孝恭等奉敕“参助详定”。玄奘在高宗时示意中书侍郎李义府陈奏皇帝,希望大臣赞助译经。高宗立即下诏命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等“时为看阅,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三藏法师传》卷八)。虽然有些显宦贵臣只是挂个名,但他们在朝野的影响对译经和佛教的传播十分有利。[38]当然,译场的大小因译主和所译经典的不同也有差别。
1701174626
1701174627 玄奘的译经先后直接得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支持,由政府提供一切条件,按唐代道宣的话讲是“公给资什”。译场先后设在西京弘福寺、大慈恩寺的翻经院及在坊州宜君县(在今陕西铜川)的玉华宫。玄奘在陪从太宗、高宗的过程中也先后在西京皇宫内的弘法院、终南山的翠微宫、洛阳的积翠宫译经。
1701174628
1701174629 唐太宗晚年“气力不如平昔,有忧生之虑”,常与玄奘谈论佛法,并询问译经进度及佛经内容。贞观二十二年(648)在玄奘译完《大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一批经典,撰述《大唐西域记》结束之时,太宗应玄奘再三表请,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称玄奘为“法门之领袖”,精通佛法,道德高尚,情操清正,“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最后祝他所译佛经永传世间,福佑无边,说“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39]时为太子的李治(即位为高宗)为此又写了称誉玄奘求法译经及太宗写序的《述三藏圣教序记》(《述圣记》)。[40]唐太宗还采纳玄奘的建议下诏在京城和各地度僧。全国有寺3716座,计度僧18500余人。
1701174630
1701174631 唐高宗即位,对玄奘更加崇敬,应玄奘的请求在大慈恩寺建造放置经像的五级砖塔——大雁塔,又亲自为大慈恩寺撰写碑文,请玄奘搬到新建的西明寺居住,还特地允许他长住玉华宫主持翻译《大般若经》。
1701174632
1701174633 玄奘在佛学上的深厚造诣和西行求法的非凡经历,固然是取得皇帝及大臣信任、优遇的重要原因,也与他善于迎合他们的心理,密切地与他们交往有关。例如,显庆元年(656)十月被立为皇后刚满一年的武则天在临产李显(后即位为中宗)之时,玄奘启奏;“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过了几天看见有一只赤雀飞止于宫内,便特地上表“为陈喜相”,祈祝皇后平安,说:“伏惟皇帝、皇后德通神明,恩加兆庶,礼和乐洽,仁深义远,故使羽族呈祥,神禽效质,显子孙之盛,彰八百之隆,既为曩伐之休符,亦是当今之灵贶。”李显诞生后,高宗立即派使者告诉玄奘,并说:“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王。”玄奘上表祝贺。在李显生满三日、满月、百日之时,都上表贺,赠法衣等;在满月时奉敕为他剃发。(《三藏法师传》卷九)[41]
1701174634
1701174635 玄奘的声望日著,在中央和地方上任职的官员也纷纷前来致礼问法或受戒。玄奘虽为出家人,但他在向这些人传法之际也结合运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进行说教。例如在永徽二年(651)瀛州刺史贾敦颐、蒲州刺使李道裕、谷州刺使杜正伦、恒州刺使萧锐在京时参礼玄奘,从受菩萨戒。玄奘“为广说菩萨行法,劝其事君尽忠,临下慈爱”。他们在谢书中谈到了从玄奘所听受佛法的内容,如“因机以接物,假相而弘道”;“悟佛性之在身,知境界之唯识”;“始知如来之性即是世间,涅槃之际不殊生死,行于般若便是不行,得彼菩提翻为无德”(《三藏法师传》卷七)[42],是说虽身居军政要职,实践儒家名教,并不妨碍信奉大乘佛法,生死与涅槃,出世与世间本来是“不二”的。
1701174636
1701174637 正因为这样,玄奘从上至皇帝,下至王公大臣百官得到广泛支持,使他主持下的译经能在空前优越的条件下进行,由他和弟子们提倡的法相唯识宗能盛行一时。
1701174638
1701174639 (三)玄奘所译主要佛典介绍
1701174640
1701174641 玄奘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五月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正月的约20年的时间里,共译大小乘经典75部1335卷。
1701174642
1701174643 我们可按内容将玄奘的译经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其中大乘佛典的般若中观类有6部615卷,按卷数占全部译经的46% ;其次为瑜伽唯识经典,有21部201卷,占译经卷数的15% ;小乘佛典中以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数量最大,有14部445卷,占译经卷数的33% ,其他大小乘经典仅占约6% 。
1701174644
1701174645 在般若中观类佛典中以《大般若经》篇幅最大,有600卷。瑜伽唯识类经典虽数量不大,但都是玄奘及其弟子弘传的重点,是法相唯识宗的主要依据。在玄奘译出经典中,有相当部分是重译(“新译重本”),有29部,占译经部数的10.8% 。其中《大般若经》中有108卷是重译,占全经的18% 。
1701174646
1701174647 下面大体上按类别对玄奘的译经进行介绍。
1701174648
1701174649 1.般若中观类
1701174650
1701174651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早期经典之一,从小品《般若经》到大品《般若经》、直到《大般若经》,篇幅和内容逐渐扩充,在大藏经中般若类经典竟占全部经藏的四分之一以上。[43]《般若经》为大乘佛教提供理论基础,被称为“诸佛之母”,从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开始,在经录中和据此经录“入藏录”编纂的大藏经中被置于经藏的首位。中观类佛典是论释般若理论的,从龙树(约3世纪)著《中论》、《十二门论》等开始,后世续有中观类著作出世。
1701174652
1701174653 玄奘译的般若中观类佛典有:
1701174654
170117465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六百卷。
1701174656
1701174657 译于唐显庆五年(660)正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笔受者有普光、大乘钦、嘉尚等。
1701174658
1701174659 玄奘带回三种梵本,对校后才译。梵本共有二十万偈。谓佛在王舍城鹫峰山、舍卫城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四个处所(“四处”),经十六次讲经会宣说此经(“十六会”)。译经中弟子几度提出作些删略,玄奘“不敢更删,一如梵本”。
1701174660
1701174661 其中新译出的以往没有译本的(新译单本)有第一会(卷一—四○○)、第三会(卷四七九—五三七)、第五会(卷五五六—五六五)、第十一至第十六会(卷五七九—六○○,说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六度)。
1701174662
1701174663 新译出而以往和稍后有译本的(新译重本)有第二会(卷四○一—四七八),与西晋竺叔兰、无罗义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但缺《常啼品》等;第四会(卷五三八—五五五),与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前秦昙摩蜱和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亦缺《常啼品》等;第六会(卷五五六—五七三),与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经》同本异译;第七会(卷五七四—五七五),与梁曼罗陀仙译《文殊说摩诃般若经》、僧伽娑罗译《文殊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八会(卷五七六),与宋翔公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为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七七),与鸠摩罗什、后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三种《金刚般若经》及稍后义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十会(卷五七八),与稍后菩提流志译《实相般若经》,是同本异译。
1701174664
1701174665 可见此经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其中第一、第二会篇幅最大,二者虽详略不同,但内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也略同。第二、第四会与旧译《大品》、《小品》诸译本相比,虽内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约一倍,字句表述也有显著不同。如把第二会与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相比,在称呼方面,称“比丘”、“比丘尼”为“絆刍”、“絆刍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门方面,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圣道分”,改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把“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改译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把“四禅”译为“四静虑”,“八背舍”译为“八解脱”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一),玄奘译本为:“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便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第二会·欢喜品》);再如,在《摩诃般若经·奉钵品》有一段与《般若心经》十分相近的话:“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玄奘的译文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第二会·观照品》)后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确。有一些话,如《第二会·欢喜品》的诸法“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同会《观照品》的诸法但有名,“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著”等,在旧译相应地方没有。新译比旧译篇幅内容的增加,如其说是旧译者有意删略,不如说是新译梵本有所扩充。
1701174666
1701174667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 上一页 ]  [ :1.7011746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