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4718
印度无著著。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译完,大乘巍笔受。与北魏佛陀扇多、陈真谛所译《摄大乘论》同本异译。
1701174719
1701174720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
1701174721
1701174722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译完,大乘巍笔受。与陈真谛、隋达磨笈多分别所译《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释论》同本异译。
1701174723
1701174724
《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
1701174725
1701174726
贞观二十三年(649)译完,大乘巍等笔受。无性是印度瑜伽行派论师。与世亲的释文相比,除释文外,还就一些问题作详细论证,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等在引《摄论》时多用无性释。
1701174727
1701174728
《佛地经论》七卷
1701174729
1701174730
印度亲光著。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一月译完,普光笔受。是对《佛地经》的论释,用护法系的唯识思想对《佛地经》中所说的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地五法相)进行论释,为唯识学派“转识成智”说的重要依据之一。
1701174731
1701174732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简称《集论》,也称《对法论》,七卷
1701174733
1701174734
印度无著作。永徽三年(652)译,普光等笔受。以阿毗达磨论书的体裁广释佛教名相、教义,宣传瑜伽行派主张。其中不少部分据说来自《大乘阿毗达磨经》,与《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书多有相通之处。
1701174735
1701174736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简称《杂集论》、《对法论》十六卷
1701174737
1701174738
贞观二十年(646)闰三月译完,玄赜等笔受。此书是印度安慧对《集论》的解释。
1701174739
1701174740
《辩中边论颂》一卷
1701174741
1701174742
据称是弥勒述。龙朔元年(661)五月译,窥基笔受。以颂的形式论说建立在唯识教义之上的中道理论。
1701174743
1701174744
《辩中边论》三卷
1701174745
1701174746
印度世亲著。龙朔元年(661)五月译,窥基笔受。通过对《论颂》的论释,用大乘基本思想组织瑜伽唯识的理论体系。陈真谛译《中边分别论》二卷是其同本异译。窥基撰有《辩中边论述记》三卷。
1701174747
1701174748
《大乘成业论》一卷
1701174749
1701174750
印度世亲著。永徽二年(651)闰九月译,普光笔受。用瑜伽唯识学说批判小乘的业感缘起,论述阿赖耶识种子缘起理论。北魏毗目智仙等译《业成就论》是其同本异译。
1701174751
1701174752
《唯识二十论》,也作《二十唯识论》一卷
1701174753
1701174754
印度世亲著。龙朔元年(661)六月译,窥基笔受。旧译本有北魏般若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唯识论》各一卷。论“三界唯识”,常用梦境喻境无实,谓“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注释此论的有印度护法《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义净译)、唐窥基《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
1701174755
1701174756
《唯识三十论》,或作《唯识三十论颂》一卷
1701174757
1701174758
印度世亲著。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译,窥基笔受。全论有三十颂,按“唯识相”、“唯识性”、“唯识行位”的层次,论述八识及其功能和相应的心所、一切唯识所变、“唯识实性”,最后论三性三无性和修行程序、果位。是法相唯识宗的基本经典。印度瑜伽行派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后三人皆护法弟子)[45]都曾为此论作注释。
1701174759
1701174760
《成唯识论》十卷
1701174761
1701174762
显庆四年(659)闰十月译编。据载,印度瑜伽论师护法等十人都撰有《唯识三十论》的译文,玄奘译时接受窥基的建议,以护法释文为主杂采其他人的解释“糅为一部”,[46]即为本书。注释书很多,其中影响大的有: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
1701174763
1701174764
《观所缘缘论》一卷
1701174765
1701174766
印度陈那著。陈真谛译的《无相思尘论》是其同本异译。主张识所缘的境,非外实有,是“内色”(此指内识一分,即所取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印度护法著《观所缘论释》(义净译)是其解释。
1701174767
[
上一页 ]
[ :1.7011747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