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5343
1701175344
不空历事三朝,获得以往僧人从未得到的荣誉和地位,共译佛经110 部143卷。现仅介绍其中部分重要佛经。
1701175345
1701175346
《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简称《金刚顶经》,三卷
1701175347
1701175348
从译者署名“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表明不空地位的尊贵和显赫。“金刚顶”比喻经意坚如金刚优胜无比,意谓此经占经中最高地位。
1701175349
1701175350
此经与《大日经》是密教所奉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宣说金刚界诸种法门。据传梵本原有十万颂十八会(按佛说法场所设定,相当十八编)。此仅为第一会“六曼荼罗”中第一“大曼荼罗”分(部分,相当章节)的译文,由“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大曼荼罗广大仪轨”三品组成。谓大悲毗卢遮那(大日如来),恒住三世,常住一切虚空,与一切如来“互相涉入”。经文围绕“云何证无上正等觉菩提”?“云何修行,云何是真实”而展开。以密教特有的语句讲述:体现大日如来并与一切如来融为一体的“金刚界如来”进入金刚三摩地(也称“一切如来智三昧耶”),显现或出生金刚界三十七尊[90];如何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金刚界坛场)和引导弟子入曼荼罗的仪则;在不同阶段修持身密(手结印契)、语密(念诵真言)、意密(观佛、梵字等)的方法等。如同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一样,强调“器、非器不应简择”,一切人皆可入金刚界大曼荼罗接受密法,不仅勤修佛法者能迅速成就佛果,即使“作大罪者”,也能“离一切恶趣”,使一切愿望得到满足。
1701175351
1701175352
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是此经的节略译本。北宋施护所译《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虽属此经的异译本,但篇幅增大,有30卷,据说是原本十八会之中第一会的全部译文,共二十六分(每分长短不一)。
1701175353
1701175354
《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简称《理趣经》,全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地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一卷
1701175355
1701175356
虽归属般若类经典,然而内容已经密教化,是密教所奉基本经典之一,相当于玄奘译《大般若经》第十六会中的第十会“般若理趣分”,载其卷五百七十八。此外,菩提流志译《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北宋施护译《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法贤译《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皆属此经的同本异译。
1701175357
1701175358
“般若”意为智慧,侧重于对诸法性空的体认;“理趣”,是指道理的旨趣、深意;“般若理趣”自然是指般若道理的核心旨趣。经文开头说薄伽梵(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大日佛)具备一切如来的最高智慧和神通,在“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向无数罗汉和金刚手、观自在等八大菩萨宣说体现菩萨悟境(“菩萨位”)的“般若理趣”。从内容来看,包括基于般若空义的“一切法清净,一切法自性清净”,“寂静法性”,“一切法平等”以及融入密教成分的“灌顶智藏”,“智印加持”,“转字轮”(体认诸法空、无相、无愿),“入大轮”(体认金刚平等、义平等,入佛菩萨之轮),“一切供养最胜”,“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金刚法性般若理趣”等等,并夹杂描述印契、梵音真言,呈现浓厚密教特色,然而所讲内容仍多为般若类经典所阐释的诸法性空的思想。最后说若有人精勤诵持此经,将获得“一切安乐悦意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究竟悉地,现世获得一切法自在悦乐,以十六大菩萨生,得于如来执金刚位”。
1701175359
1701175360
不空另译有解释此经的《般若理趣释》(全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一卷。
1701175361
1701175362
《大孔雀明王经》,全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
1701175363
1701175364
经谓佛在室罗伐(舍卫)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位名莎底的絆刍(比丘)刚受过近圆戒(具足戒),在做杂务时遭到一条大黑毒蛇咬伤,“毒气遍身”,性命危急。阿难向佛求救。佛告以“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即孔雀王咒),谓有强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并具有治病、祛灾、救难、益寿、降伏鬼神、远离恐怖、求雨止涝等功能,总之“拥护一切有情,为除灾祸、厄难、忧苦”。在各卷中音译梵语密咒占很大篇幅。此经与《孔雀王咒经》是密教用来息灾求福的经典之一。
1701175365
1701175366
不空另译有《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一卷。
1701175367
1701175368
《受菩提心戒仪》一卷
1701175369
1701175370
为授密教菩提心戒的仪轨,包括:稽首归命礼、运心供养、忏悔、三归依、受菩提心戒、忏悔文等。
1701175371
1701175372
《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
1701175373
1701175374
经载:佛告舍利子,在遥远东方的佛土“大庄严”世界,有“一宝庄严如来”常说一切空寂无相的“虚空清净法印”,说法时与座下菩萨皆处于虚空的楼阁中。有位“虚空藏菩萨”,拥有“大福德及大威力,而自庄严获无碍智”,经请示一宝庄严如来来到“娑诃世界”(指释迦佛教化的世界),瞻仰礼敬释迦牟尼佛,并询问“大集经典”及种种佛法,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止观、大慈大悲等。释迦佛皆结合大乘义理和菩萨之道对此进作出答释,例如说“大慈以于一切有情平等心及无碍心所摄,大悲以无疲倦及供给有情一切作使所摄”。后面经文称“广宣流布”此经将得到护法善神的保佑,达到求福息灾的目的。
1701175375
1701175376
后秦佛陀耶舍译《虚空藏菩萨经》一卷、南朝宋昙摩蜜多译《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隋阇那崛多等译《虚空孕菩萨经》二卷,皆为此经的同本异译。
1701175377
1701175378
《仁王般若经》,简称《仁王经》,全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
1701175379
1701175380
此为重译,原有西晋竺法护、南朝梁真谛两种译本久佚,唯有后者题为鸠摩罗什所译的二卷八品本比较流行,然而隋《历代三宝记》称其目见《晋世杂录》。
1701175381
1701175382
不空奉诏新译,前有代宗之序,谓“懿夫护国,实在兹经”。全经内容结构乃至语句与鸠摩罗什译本大同,谓佛住王舍城鹫峰山时向无数罗汉、菩萨、男女信众说法,应请向印度十六大国的国王宣说守护佛果、菩萨十地及护国等事,其间阐释修持般若,体认诸法性空,无二无别的思想;遵照菩萨十地“十四忍”[91]的要求修行和教化众生。经文强调此经具有护国功能,谓祛灾护国,应受持读诵此经,谓“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灭除“七难”[92]。又说“我以是经付嘱国王”,将护持佛法的责任寄托于诸国国王。
1701175383
1701175384
佛教将此经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奉为重要护国经典。
1701175385
1701175386
《密严经》,全称《大乘密严经》,三卷
1701175387
1701175388
与前面介绍的地婆诃罗所译《大乘密严经》为同本异译。卷首有代宗的序,谓此经与《仁王般若经》同时译,“梵书并是偈颂,先之译者多作散文”。较之地婆诃罗译本,在不空译本中偈颂增加很大篇幅。是瑜伽唯识学派经典之一,然而通行本是地婆诃罗译本。
1701175389
1701175390
《大方广如来藏经》,简称《如来藏经》一卷
1701175391
1701175392
借助形象的譬喻,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或“如来体”(相当佛性),谓:“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来藏,常恒不变”。与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大方广如来藏经》为同本异译。
[
上一页 ]
[ :1.7011753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