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5744e+09
1701175744 [13]《大正藏》第49册第108页中。
1701175745
1701175746 [14]《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道佛之事。”
1701175747
1701175748 [15]以上关于唐代律令,参考郑显文著,北京大学2004年12月出版的《唐代律令制研究》。关于《道僧格》,见该书第六章第四节《唐代道僧格及其复原之研究》。作者此前曾发表《唐代〈道僧格〉研究》,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701175749
1701175750 [16]《大正藏》第52册第329页中。
1701175751
1701175752 [17]郑显文著《唐代律令制研究》第六章第四节《唐代道僧格及其复原之研究》。
1701175753
1701175754 [18]新旧《唐书·地理志》皆载唐开元二十八年户部统计全国应受田数字为14403862顷。据此推断,寺田不可能超过此数,“数千万顷”或许为“数十万顷”。
1701175755
1701175756 [19]以上主要据《资治通鉴》卷二四八、《旧唐书·武宗纪》等记载。
1701175757
1701175758 [20]据唐武宗《加尊号后郊天赦文》,载《全唐文》卷七八。
1701175759
1701175760 [21]日本天台宗求法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记载,在武宗降诏灭佛时,“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寺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频有敕使勘罚,云:天子自来毁拆焚烧,即可然矣。臣等不能做此事也”。据查,此时统领镇州、幽州、魏博的节度使分别是王元逵、张仲武、何弘敬。
1701175761
1701175762 [22]《古今译经图纪》卷四《玄奘传》谓“鸠车之龄落采”,谓五岁时为“孤子”(《周礼·曲礼》:“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但据《三藏法师传》卷一“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可知五岁时仅丧母。又据《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以奘少罹穷酷(按,当为怙)”,奘兄长捷法师带他住洛阳净土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可见在年八至十一岁之间,其父亦亡。
1701175763
1701175764 [23]《全唐文》卷七四三。
1701175765
1701175766 [24]载《大正藏》第50册第214页下。
1701175767
1701175768 [25]关于玄奘出发时间,《广弘明集》卷二二载玄奘《请御制经序表》谓贞观元年,但《大唐西域记·记赞》、《续高僧传·玄奘传》、《三藏法师传》、《行状》等皆作贞观三年。梁启超《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见《佛教研究十八篇》附三)主张贞观元年说。学术界还有人持贞观二年说。从玄奘“周游一十七载”及有关史实考证、玄奘沿途时间合计看,贞观元年说妥当。见杨廷福《玄奘西行道途年月考释》,载《玄奘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1701175769
1701175770 [26]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中据《西域记》有关各地佛教流行的记载列表说明并作对比,可以参考。载《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01175771
1701175772 [27]《大正藏》第50册第244页下。
1701175773
1701175774 [28]《三藏法师传》卷四所载原话是:“法师又以《中》、《百》论旨唯破遍计所执,不言以他起性及圆成实性,师子光不能善悟,见论称‘一切无所得’,谓《瑜伽》所立圆成实等亦皆须谴,所以每形于言。”载《大正藏》第50册第244页下。
1701175775
1701175776 [29]以上见《三藏法师传》卷四。《续高僧传·玄奘传》对这位顺世论者的观点略加介绍,谓:“彼计四大为人、物因,旨理沈密,最难征核。”(载《大正藏》第50册第453页上)一般认为原始佛教时期六道之一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顺世论的先驱,以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为世界本原,有唯物主义倾向。
1701175777
1701175778 [30]《大正藏》第50册第247页中。
1701175779
1701175780 [31]《大正藏》第50册第225页下。
1701175781
1701175782 [32]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七《道宠传》中对此有介绍。
1701175783
1701175784 [33]《大正藏》第50册第246页中。
1701175785
1701175786 [34]以上关于玄奘活动年代,参见杨廷福《玄奘生平简谱》,载齐鲁书社1986年版《玄奘论集》;杨廷福《玄奘年谱》,中华书局1988年版。
1701175787
1701175788 [35]《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载《大正藏》第50册第446—459页,以下所引不另注页数。
1701175789
1701175790 [36]“译主”之称起于唐代,为主译人,译经主持者的意思。以往的主译人一般被称为“译人”、“译者”。
1701175791
1701175792 [37]《大正藏》第50册第253—254页。
1701175793
[ 上一页 ]  [ :1.7011757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