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6380
道宣的律学传到宋代后,经允堪、元照的著述阐释而有新的发展。
1701176381
1701176382
三 相部宗与东塔宗
1701176383
1701176384
唐代佛教律学比较有影响的有三支,在道宣的南山律宗之外,尚有隋至唐初法砺创立的相部宗和比道宣稍后的怀素创立的东塔宗。宋代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六《澄楚传》后之论曰:“律有三宗,砺、素、宣是欤。”其中最盛行的是道宣的南山律宗,成为以后中国律学的正统。
1701176385
1701176386
这里仅对相部、东塔二宗作概略介绍。
1701176387
1701176388
(一)法砺和相部宗
1701176389
1701176390
法砺(569—635),俗姓李,原籍赵(在今河北)人,后移至相县(在今河南安阳市西)。从灵裕出家,后跟静洪律师学《四分律》,又从洪遵弟子洪渊学《四分律》大义,此后开讲律学,逐渐出名。他曾到江南学习说一切有部传承的《十诵律》之学,并将北方《四分律》之义介绍到南方。他回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之后,正值隋末战乱。
1701176391
1701176392
唐初,法砺在临漳县传授律学,并从事著述,一生讲律四十余遍。著有《四分律疏》十卷(今存,分为二十卷)、《羯磨疏》三卷、《舍忏仪轻重叙》等。弟子有满意、怀素。满意传大亮。大亮的弟子昙一著《发正义记》十卷,阐明南山、相部二派主张的不同,论述诸部律藏的要义[55]。因法砺长期在相州(治所在邺)日光寺等处传法,故其律学称相部宗。
1701176393
1701176394
法砺依据《成实论》论释《四分律》的戒体。据他的《四分律疏》卷一,戒体(也称受体)有作戒、无作戒的两种:“言作戒者,方便身口,造趣营为,称之为作”;“无作者,一发续现,四心三性,始末恒有,不借缘办,号曰无作”。可见对二戒的解释与道宣的解释大同。又说,按昙无德宗(实指《成实论》学说)的见解,“无作戒者,定用非色非心为体……但作戒者,取文不定:或为取文色心为体,故论文言: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力助成,故知身业亦以心力助成,明知二业色心为体。又引论文,以心为体。故论言:离心无思,无身口业,故知二业,用心为体。”据此,法砺认为“无作戒体”是以非色非心为体。这种戒体在受戒后于心中形成(“纳法在心”、“与余识俱”),长久发挥督促受戒者持戒的作用,而作戒之体,即受戒过程所据之体,不外是决定身口行为、音声的色心或心。道宣在《羯磨疏》中介绍的假名宗戒体论,就是如此。
1701176395
1701176396
(二)怀素和东塔宗
1701176397
1701176398
怀素(624—697),祖籍南阳(治所在今河南宛县),后迁京兆(今西安西北),唐贞观十九年(645)投到玄奘门下受学,受具足戒后专攻律学,曾到邺州法砺门下学《四分律》之学三年,但认为法砺律学“未能尽善”,便离开而去。他在咸亨元年(670)开始撰述《四分律开宗记》(称《新疏》),至永淳元年(682)完成,共十卷(今存,分为二十卷),批评法砺的《四分律疏》(称《旧疏》)有十六错谬,提出自己的律学理论。
1701176399
1701176400
据怀素《四分律开宗记》卷一及卷六,他反对依据《成实论》论释戒体,而主张按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书解释戒体。他说戒有两种:表戒(即作戒)与无表戒(无作戒)。“所言表者,身语造作,有所表示,令他了知,故名为表”;表戒即登坛受戒的过程,据称其体是色(有色有见有对及有色无见有对等)。“言无表者,因表发生,无见无对,不可表示,体得在身,相续随转,纵入余心,不名失持”;无表戒即通过受戒所形成的对持戒的意念和信心,但认为其体也属于色,但是“无表色”,既不可见,又非像眼相对的色、耳鼻舌相对的声、香、味、触(此四者不可见)那样“有对”。道宣所批评实法宗的戒体论,大致与此相同。为什么怀素要根据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来解释戒体?《宋高僧传·怀素传》说:“以法密部(按:即法藏部)缘化地部出,化地部从有部出,故出受体以无表色也。”
1701176401
1701176402
怀素在上元三年(676)回到长安,奉诏住西太原寺(后改称西崇福寺),又听道成律师讲律。他还著有《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羯磨》三卷、《四分尼羯磨》三卷以及《四分比丘戒本》、《四分比丘尼戒本》各一卷、《俱舍论疏》十五卷等[56]。怀素所住西太原寺有东塔,故其律派称东塔宗。
1701176403
1701176404
怀素有弟子法慎。法慎弟子义宣著《折中记》六卷,诠释道宣《行事钞》之义(《宋高僧传》卷十五)。
1701176405
1701176406
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佛教界围绕法砺《旧疏》与怀素《新疏》发生争论,诏命律宗三派律师集中“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编成《敕佥定四分律疏》十卷奏上。宰相元载(777年卒)重怀素律学,奏在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新疏》,命如净撰怀素传记。此后,韦皋镇守成都,撰《灵坛传授毗尼新疏记》,将传授者刊名于石(《宋高僧传·怀素传》等)。唐德宗时敕准新、旧两疏并行[57]。
1701176407
1701176408
大约到唐朝末朝,相部、东塔二律派趋于衰微,只有道宣的南山律宗传承不绝,成为中国佛教汉传系统的正统律学。
1701176409
1701176410
1701176411
1701176412
1701176414
隋唐佛教史 第三节 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
1701176415
1701176416
在中国的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是最富有民间信仰特色的宗派。净土宗的教义通俗易懂,很少晦涩难以理解的哲学思辨成分,因而在社会各个阶层拥有众多的信徒。但从佛教史书有关记载来看,净土宗在组织上没有严格的师承世系,对历代祖师的说法也很不一致。因此,从严格的意义来说,中国的净土宗没有建立独立的佛教宗派,也可以称为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是寓于佛教各宗内部的诸佛信仰形态之一。然而由于它拥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佛教各宗派和历史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一般仍把它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看待,而不轻易地称为“寓宗”。
1701176417
1701176418
在净土宗发展史上,东晋慧远(334—416)曾在庐山结社提倡净土念佛法门,被后世奉为净土宗初祖。东魏昙鸾(476—542)在并州玄中寺(在今山西省交城县)倡净土念佛,著《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等,为中国净土念佛理论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代,前有道绰,后有善导,建立了完备系统的净土念佛理论体系,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本节以道绰、善导为重点,并联系其他高僧,对唐代净土宗作概要论述。
1701176419
1701176420
一 道绰及其净土思想
1701176421
1701176422
(一)道绰生平
1701176423
1701176424
1701176425
道绰(562—645),俗姓卫,并州文水(原误作“汶水”,在今山西省)人。十四岁出家,学习《大涅槃经》,并前后讲了二十四遍,后来师事精通禅、律的瓒禅师,修学般若空理和禅法。据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下记载,隋大业五年(609)以后,道绰“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58]据载,道绰专修净土法门是受北魏东魏之际在石壁谷玄中寺昙鸾的影响。道绰住进玄中寺,看到记载昙鸾事迹的碑文,也按昙鸾的修行主张,一心一意修持念佛为主的净土法门。他在寺中为道俗信徒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并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续高僧传》卷二○)。这是提倡口称阿弥陀佛之名,每称念一次,用麻子或豆一粒计数,积攒下来数量很大。不过,说“数百万斛”显然有些夸张。道绰还教人把木子(《续高僧传·道绰传》作“木栾子”)串在一起统计念佛的数量。此当是后世念珠的起源。据载道绰经常面西坐禅念佛,“才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续高僧传·道绰传》)。[59]
1701176426
1701176427
1701176428
1701176429
由于道绰的影响,唐初在今山西中部一带地方净土信仰十分盛行。唐太宗游太原,文德皇后长孙氏有病,曾乘辇到玄中寺礼谒道绰。“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此后皇后病愈,太宗“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焉(按:表,指塔上高出的幢竿,此指普建寺塔)。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载《金石萃编》卷八十四)。道绰着有《安乐集》二卷。
[
上一页 ]
[ :1.701176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