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6404
怀素有弟子法慎。法慎弟子义宣著《折中记》六卷,诠释道宣《行事钞》之义(《宋高僧传》卷十五)。
1701176405
1701176406
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佛教界围绕法砺《旧疏》与怀素《新疏》发生争论,诏命律宗三派律师集中“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编成《敕佥定四分律疏》十卷奏上。宰相元载(777年卒)重怀素律学,奏在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新疏》,命如净撰怀素传记。此后,韦皋镇守成都,撰《灵坛传授毗尼新疏记》,将传授者刊名于石(《宋高僧传·怀素传》等)。唐德宗时敕准新、旧两疏并行[57]。
1701176407
1701176408
大约到唐朝末朝,相部、东塔二律派趋于衰微,只有道宣的南山律宗传承不绝,成为中国佛教汉传系统的正统律学。
1701176409
1701176410
1701176411
1701176412
1701176414
隋唐佛教史 第三节 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
1701176415
1701176416
在中国的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是最富有民间信仰特色的宗派。净土宗的教义通俗易懂,很少晦涩难以理解的哲学思辨成分,因而在社会各个阶层拥有众多的信徒。但从佛教史书有关记载来看,净土宗在组织上没有严格的师承世系,对历代祖师的说法也很不一致。因此,从严格的意义来说,中国的净土宗没有建立独立的佛教宗派,也可以称为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是寓于佛教各宗内部的诸佛信仰形态之一。然而由于它拥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佛教各宗派和历史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一般仍把它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看待,而不轻易地称为“寓宗”。
1701176417
1701176418
在净土宗发展史上,东晋慧远(334—416)曾在庐山结社提倡净土念佛法门,被后世奉为净土宗初祖。东魏昙鸾(476—542)在并州玄中寺(在今山西省交城县)倡净土念佛,著《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等,为中国净土念佛理论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代,前有道绰,后有善导,建立了完备系统的净土念佛理论体系,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本节以道绰、善导为重点,并联系其他高僧,对唐代净土宗作概要论述。
1701176419
1701176420
一 道绰及其净土思想
1701176421
1701176422
(一)道绰生平
1701176423
1701176424
1701176425
道绰(562—645),俗姓卫,并州文水(原误作“汶水”,在今山西省)人。十四岁出家,学习《大涅槃经》,并前后讲了二十四遍,后来师事精通禅、律的瓒禅师,修学般若空理和禅法。据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下记载,隋大业五年(609)以后,道绰“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58]据载,道绰专修净土法门是受北魏东魏之际在石壁谷玄中寺昙鸾的影响。道绰住进玄中寺,看到记载昙鸾事迹的碑文,也按昙鸾的修行主张,一心一意修持念佛为主的净土法门。他在寺中为道俗信徒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并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续高僧传》卷二○)。这是提倡口称阿弥陀佛之名,每称念一次,用麻子或豆一粒计数,积攒下来数量很大。不过,说“数百万斛”显然有些夸张。道绰还教人把木子(《续高僧传·道绰传》作“木栾子”)串在一起统计念佛的数量。此当是后世念珠的起源。据载道绰经常面西坐禅念佛,“才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续高僧传·道绰传》)。[59]
1701176426
1701176427
1701176428
1701176429
由于道绰的影响,唐初在今山西中部一带地方净土信仰十分盛行。唐太宗游太原,文德皇后长孙氏有病,曾乘辇到玄中寺礼谒道绰。“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此后皇后病愈,太宗“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焉(按:表,指塔上高出的幢竿,此指普建寺塔)。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载《金石萃编》卷八十四)。道绰着有《安乐集》二卷。
1701176430
1701176431
关于道绰的生卒年,各书有不同的记载。《续高僧传·道绰传》中有:“曾以贞观二年四月八日,绰知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于山寺……”,[60]意为道绰在贞观二年(628)曾病危,感得信众来寺探望,但随后痊愈,至“年登七十,忽然囗齿新生”,然而未明记逝世年月。宋代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中谓道绰于唐贞观三年卒,明代蘟宏《往生集》卷一作贞观二年卒,看来皆受前引《续高僧传》那段记载的影响。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中明确记载道绰在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于玄忠寺寿终”。道宣编撰《续高僧传》初稿即完成于贞观十九年,《道绰传》结尾有“绰今年八十有四”,正是道绰逝世之年。据此,道绰的生年当为公元562年,即北齐河清元年。
1701176432
1701176433
(二)《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1701176434
1701176435
“安乐”是《无量寿经》所说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国净土的名字,在《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中译为“极乐”,即“极乐世界”。道绰在《安乐集》中广引《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和其他净土经典、大乘佛教经论几十种,论述专修净土法门,往生弥陀安乐净土的思想。道宣在《续高僧传·道绰传》中称《安乐集》为《净土论》,说:
1701176436
1701176437
著《净土论》两卷,统谈龙树、天亲,弥及僧鸾(按:昙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文旨该要,详诸化范。
1701176438
1701176439
但今存《安乐集》中并没有论及慧远(包括隋净影慧远)的净土思想。唐迦才《净土论》之序批评说:
1701176440
1701176441
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杂参,章品混淆。后之读之者,亦踌躇未决。
1701176442
1701176443
尽管如此,道绰《安乐集》中关于圣道门、净土门、念佛与往生净土的论述,无论在唐代还是在以后,都有较大影响。
1701176444
1701176445
《安乐集》在结构上分“十二大门”,即按内容分为十二大段,每一门内又分若干层次,在论述中广引佛教经典。中心内容是下述两个问题。
1701176446
1701176447
1.圣道门与净土门,难行道与易行道
1701176448
1701176449
这实际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旨在说明净土教义是适应时代、众生需要的佛法,遵照修行就可以摆脱生死烦恼,达到解脱。
1701176450
1701176451
道绰同隋朝三阶教创立者信行(540—594)一样,也认为佛教已度过“正法”、“像法”时代,而进入充满危机,众生素质下降的“末法”的时代。但道绰不同于信行的地方是认为:在末法时代最适合众生需要的佛法是依据弥陀经典的净土念佛法门,而非其他。《安乐集》卷上说:
1701176452
1701176453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教机时乖(按:原作“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按:指善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61]
[
上一页 ]
[ :1.7011764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