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7330
1701177331
慧能在引导信众归依三身佛时,让大家一起跟着他连唱三次:
1701177332
1701177333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
1701177334
1701177335
这是引导人们认识:佛的法身、报身以及化身,都在自身本性之中。认为人生来所具有的清净法性就是法身,自性的思量善恶的功能就是化身,不断念善将有善报,此为报身。如果能认识自身具备佛的三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
1701177336
1701177337
接着,慧能带领信众发四弘誓愿,三唱:
1701177338
1701177339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1701177340
1701177341
词语与传统大乘四弘誓愿并无不同,但慧能作了新的解释:超度生死苦海,“不是慧能度”,“各于自身自性自度”,“迷来正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断除烦恼,是“自心除虚妄”;学无边法门,是“学无上正法”;成无上佛道,是远离迷妄,“自悟佛道成”。
1701177342
1701177343
慧能带领信众进行的无相忏悔也叫“自性忏”,是通过忏悔清除一切污染自性的“愚迷”、“矫诳”、“嫉妒”等杂心、恶业,发誓永远不再有恶的行为。
1701177344
1701177345
最后是授无相三归依戒。本来有归依象征佛教的“三宝”戒,即信徒入教或在重要的法会郑重表示“归依法,归依佛,归依僧”。但慧能在“三归依”之前特别加上“无相”二字,表示心性,即为心性的三归依戒。他在解释中说:“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其中的“觉”代表佛,用自心的觉悟代替具有理想人格的佛;“正”代表“法”,用自心的正念代替三藏佛法;“净”代表“僧”,用自心的清净代替弘布佛法的僧。这样,外在的三宝变成了“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要求信众从“自心”归依“自性三宝”,做到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念念无邪,断除爱着;不生妄念,自性清净。他批评有的人日日受三归依戒,但却不知道归依自性三宝。他说:“自性不归,无归依处。”
1701177346
1701177347
慧能说般若波罗蜜法也与一般人的说法不同。“般若波罗蜜”意为借助智能的力量从世俗世界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所依基本经典是《般若经》,主要是讲一切皆空和不生不灭的中道。但慧能讲般若之法是侧重讲心性问题。他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这是从心性是世界本源的角度讲的。同时又讲,心性虽不舍万法,不舍一切善恶诸法,但又“不可染着”,做到念念不愚,“常行智能,即名般若行”。劝人修般若之行,说“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1701177348
1701177349
慧能主张求佛不应当到自身之外去求,而应当认识自性,着眼于觉悟自性。他说:“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此是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他认为自性觉悟清净、慈善,虽是众生,亦可成佛;否则虽是佛,也不异众生。如果自净其心,西方净土就在眼前。
1701177350
1701177351
3.无念禅法和顿悟
1701177352
1701177353
如何自修,如何实现识心见性呢?这要在生活日用中实践无念禅法。何谓无念禅法?《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在大梵寺向信众明白宣布:
1701177354
1701177355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1701177356
1701177357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1701177358
1701177359
统观慧能的无念禅法有两大特色,一是强调定慧无别,以慧容摄于定;二是提倡所谓“无念”禅法,寄禅定于日常生活之中。下面对此略加说明。
1701177360
1701177361
(1)关于“定慧等”。传统的大小乘禅法都主张“以禅发慧”,即通过坐禅观想来制服情欲,断除烦恼,引发智能,目的是最后达到解脱。在这里,定(三昧,或禅定)与慧(智能)是分开的两种事物,只有在禅定进入一定深度才会产生智能。慧能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定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像灯与光的关系那样,两者是不可分的。他说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觉悟自性的时候,慧本身就是定,此时没有慧之外的定;同样,当修定的时候,慧就在定,没有定之外的慧。
1701177362
1701177363
神秀的弟子志诚到曹溪试探慧能的禅法主张如何,后来表示诚心归依。他应慧能的要求介绍神秀平常所教示的“三学”——戒、定、慧,说:“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显然主张三学不等。对此,慧能表示反对“立戒定慧”,解释说:
1701177364
1701177365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
1701177366
1701177367
其中的心地“无非”、“无乱”、“无痴”可以说都是智能的范畴,有此智能,也就不分别设立戒定慧,它本身已经包容统摄了戒定慧。
1701177368
1701177369
(2)关于“无念”禅法。大乘佛教的最高实体被称为诸法实相、真如、法性、佛性等,不仅是修行者所追求达到的悟境,也是世界万有的本源和本体。真如佛性就具有无念(无所思虑、意念)、无相(无形无相)、无住(不停滞一处)的特点。大乘佛教主张修行者也应取法于真如佛性,达到与其相应的境界。这种思维方式与儒家取法于“天”,道家取法于“道”有相似之处。然而慧能在对无念等的解释中是独具特色的。这就是始终贯彻着不二的精神,简单来说就是无念而不离念,无相而不离相,无住而不离住。据《六祖坛经》记载,慧能认为在无念、无相、无住当中,无念是个总概念,所谓无念不是要求人们逃离现实生活之外去闭目塞听,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照样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但要求对任何事物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没有执意的是非善恶的观念,所谓“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无念所要否定的是把事物的两个方面看作绝对对立的见解,并不是连真如本性也不念;这种念是以真如本性为体的。如果认为无念就是取消一切思虑,那么,“一念断即死”,此时的“法身”(相当于“神明”,指灵魂)就离开身体。慧能说传授这种禅法是诽谤经法的。而所谓无相是不执着于名相(语言概念、形象);无住是对事物不执取固定的见解和产生特定的心理趋向。实际上,二者为无念所包含。无念不仅是指导坐禅的原则和方法,而且是修行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所谓“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1701177370
1701177371
用无念的观点来看禅定,是怎样的呢?慧能认为,禅定无须固定的程序和方式,不管是在家出家,只要直探心源,没有执着、杂念,那么一切时候和场合都是坐禅。他说:
1701177372
1701177373
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如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1701177374
1701177375
这样,禅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禅定了,坐禅也不一定采取坐相。其实,“念不起”、“见本性不乱”以及“外离相”、“内不乱”,都是所谓无念的内涵,是特种认识境界。
1701177376
1701177377
慧能对北宗的静坐观心看净的禅法进行批评,说他们所看的“心”是“妄”心,本无形象可看,看即是妄;所看之“净”本无形象,却硬立个“净相”去看,反而受缚。结论是:“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这样的禅法不仅不能引导人们达到解脱,反而阻碍达到解脱。
1701177378
1701177379
慧能称自己的禅法是“顿教法”。那么,顿教的含义何在?北宗神秀、普寂等人的禅法以观心看净为中心。这种禅法是以心与身、净与染等名相的对立为前提的,而且在观心过程中也严格按照前后程序进行的。[164]慧能认为这种劝人修持“不动”、“观心”、“看净”的禅法“障自本性”,是见解迟钝的人修持的禅法。慧能的禅法的“顿”就顿在不二法门上。慧能曾说“佛性是不二之法”以及种种关于不二的说法,死前特别教授弟子的“三科法门”、“三十六对”的说法方式,都要求人们在事物对立两方的融通联结上看待世界万物,看待修行解脱问题。在这里,身与心,净与染,烦恼与菩提,生死与解脱,众生与佛等,都是相即不二的。显然,取消差别、次第的观念就是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无念境界。如果修行者能认识自己的本性,立即就达到觉悟,此为“顿见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
上一页 ]
[ :1.701177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