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82381e+09
1701182381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陀回到舍卫城。缚悉底和罗睺罗都跟着他,这是缚悉底首次来祇园精舍,发现这里幽美的环境十分适合于修行,他实在有点惊喜。祇园精舍凉快清新,气氛友善,每人都热忱地跟缚悉底微笑。他们都知道《看顾水牛经》是因他的启发而讲说的。缚悉底坚信在这种互相扶持的气氛下,他的修行一定会有很大的裨益。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佛”和“法”少。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它能提供支援和辅导,皈依僧宝是必须的。
1701182382
1701182383 罗睺罗刚好二十岁了,舍利弗为他授戒为具足比丘,团里的僧众都替他高兴。给罗睺罗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给他特别的教导。缚悉底那几天也和罗睺罗一起,以便能从舍利弗的教导中学得更多。
1701182384
1701182385 罗睺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缚悉底也被邀旁听。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而超越生死。
1701182386
1701182387 佛陀很详尽地给罗睺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睺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有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1701182388
1701182389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1701182390
1701182391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1701182392
1701182393 缚悉底在祇园精舍留意到一个名叫长老的比丘,他永远都是独行的,又不和别人谈话。虽然长老尊者没有骚扰别人或违反戒律,但缚悉底总觉得他不是真正与僧众和合共处。一次,缚悉底想与他谈话,但他却全没反应地走开。其他的比丘都称他为“独行侠”。缚悉底常听到佛陀鼓励比丘要避免闲谈,多做禅修和锻炼自足。但缚悉底感觉到长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说的原意。困惑不解,缚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释疑。
1701182394
1701182395 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佛陀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不靠别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触?”
1701182396
1701182397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对的。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
1701182398
1701182399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在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1701182400
1701182401 “比丘们,什么是‘追逐过去’呢?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陷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之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据的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等。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纠缠于过去。
1701182402
1701182403 “比丘们,什么是‘迷失于未来’呢?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这些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1701182404
1701182405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
1701182406
1701182407 “比丘们,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活在当下一刻的。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深居独处而不专注于当下这刻,反而徘徊在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独处了。”
1701182408
1701182409 佛陀用一首偈语总结他所说的:
1701182410
1701182411 不要追逐过去。
1701182412
1701182413 不要迷失于未来。
1701182414
1701182415 过去的不再。
1701182416
1701182417 未来的未来。
1701182418
1701182419 彻视生命的当下
1701182420
1701182421 此时此处,
1701182422
1701182423 行此道者
1701182424
1701182425 安稳自主。
1701182426
1701182427 我们必须今天精进。
1701182428
1701182429 明天已太迟。
1701182430
[ 上一页 ]  [ :1.7011823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