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90077e+09
1701190077 譬如太阳,不因为世界多的缘故,就有多个太阳出现。但只要升起,就能普照一切众生。我凭借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也是这个道理。
1701190078
1701190079 以上只是说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向来说。如果就纵向来说,所经历的时间,绝不是一日数日数月数年。是经上所说的不可计量的久远年代,向未来延伸,没有尽头。因为我誓愿在三恶道中,以自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陷入恶道的众生。众生的罪没有赎尽,我决不离开恶道,誓愿代替他们受苦。所以虽然经过极长久的时间,也决不起一丝一毫的后悔心,畏怯心,厌烦心。相反,我因为自身承当这种有利于他人的事业,而应该满心喜悦。以上讲的是应发大菩提心。
1701190080
1701190081 至于读诵大乘,也是《观经》上所说的。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固然应该诵读《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而也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出众的是《华严经》。《华严经》的主要义理,基本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经中说,诵读普贤愿王的人,能获得种种利益,临终前,此愿望不离弃,就可以引导人往生极乐世界,最后成佛。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常读诵这篇《普贤行愿品》,是最适宜的。
1701190082
1701190083 至于慈善事业,那是人类所应当做的。专门修行念佛的人,往往不管世上的事,懒于作慈善事业,实在不恰当。因为在有生之年做种种慈善事业,也可以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事业。
1701190084
1701190085 就以上所说概括起来:
1701190086
1701190087 第一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别人要说净土法门是小乘,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如果发大菩提心,自然就不会有这种讥评了。
1701190088
1701190089 第二劝大家常读《行愿品》,可以帮助你们增长大菩提心。
1701190090
1701190091 至于作慈善事业更是重要。因为既做了佛徒,就应当努力做对社会有益的各种事业,才能让别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致引起误会。
1701190092
1701190093 关于净土宗修持法,在很多书上都有详细记载,不需要我多说了。所以我只说了应注意的几件事,供大家参考。
1701190094
1701190095
1701190096
1701190097
1701190098 转身遇见佛:弘一大师修心录 [:1701187813]
1701190099 转身遇见佛:弘一大师修心录 续佛慧命:高树律幢广传世间
1701190100
1701190101 本文是弘一大师1933年2月10日(癸酉年正月十六)在厦门妙释寺所作的演讲。大师在这篇演讲中,将自己与律宗的因缘前前后后叙述了一遍,并介绍了律宗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最后又简略叙述了自己将要教授的律学课程的大致内容,回答了一些人们对律宗容易疑惑的地方,并要求学僧对律学课程做好相应的一些准备。弘一大师弘扬律宗的心愿之真切广大,在演讲中表露无遗。
1701190102
1701190103 余弘律之因缘
1701190104
1701190105 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
1701190106
1701190107 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
1701190108
1701190109 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
1701190110
1701190111 辛酉之春,始编《戒相表记》。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讫。以后屡经修改,手抄数次。
1701190112
1701190113 是年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深为赞叹。谓较旧律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引义净之说,以纠正南山。其后自悟轻谤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经多次删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1701190114
1701190115 以后虽未敢谤毁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穷研,故印专习有部律。二年之中,编《有部犯相摘记》一卷,《自行钞》一卷。
1701190116
1701190117 其时徐如居士创刻经处于天津,专刻南山宗律书,费资数万金,历时十余年,乃渐次完成。徐居士始闻余宗有部而轻南山,常规劝之:以为吾国千余年来秉承南山一宗。今欲弘律,宜仍其旧贯,未可更张。余因是乃有兼学南山之意,而后此意渐次增进。至辛未二月十五日,乃于佛前发愿:捐弃有部,专学南山。并随力弘扬,以赎昔年轻谤之罪。
1701190118
1701190119 昔佛灭后五百年,北天竺有无著、天亲等兄弟三人。天亲先学小乘而谤大乘,后闻长兄无著示诲,忏悔执小之非,欲断舌谢其罪。无著云:汝既以舌诽谤大乘,更以此舌赞大乘可也。于是天亲遂造五百部大乘论。余今亦尔,愿尽力专学南山律宗,弘扬赞叹,以赎往失。此余由新律家而变为旧律家之因缘,亦即余发愿弘南山宗之因缘也。
1701190120
1701190121 略述律学之派别
1701190122
1701190123 化、制二教
1701190124
1701190125 化教,依大乘律宗之说,以大小二乘若道若俗当守之戒律,皆属制教。经论所言理观等,乃名化教。
1701190126
[ 上一页 ]  [ :1.7011900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