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90157
僧祇翻为大众。但即窟内上座部也(僧律者,此根本二部中之窟内上座。因“大众”之名,通二部故)。
1701190158
1701190159
此土流传之次第
1701190160
1701190161
曹魏时,始译僧戒心、四分羯磨。斯二部,初传洛阳,是为大僧受戒之始也。(此据南山所传。若约他家传述,汉灵帝以后,北天竺有五沙门,创与北方五人受戒。所诵戒本,即古戒本是也。)
1701190162
1701190163
其时比丘尼唯从一众边受。至刘宋文帝时,有西尼来,乃足十数。是为比丘尼于二部中受戒之始也。
1701190164
1701190165
姚秦弘始六年至八年,译十诵律。
1701190166
1701190167
姚秦弘始十二年至十五年,译四分律。以上二种,译于关中。
1701190168
1701190169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译僧律。
1701190170
1701190171
刘宋景平元年,译五分律。以上二律,译于江左。此四种律,所译时代略同也。
1701190172
1701190173
唐天后久视至睿宗景云时,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此律南山未见。
1701190174
1701190175
江南、岭表,十诵先盛。关中(陕西)诸处,多承僧。四分虽译于姚秦,而至元魏孝文时,法聪乃始弘扬。法聪本习僧,因考受体,遂弘四分。五传至智首,智首传于南山,四分一宗乃大盛焉。
1701190176
1701190177
五分罕有弘通者。南山尝称其文胜,而伤叹也。
1701190178
1701190179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翻译最为完密。但译布稍后,适在四分盛行之时,故未传布。
1701190180
1701190181
示今所宗
1701190182
1701190183
今所宗者,为四分南山宗。依灵芝诸《记》而修习焉。斯宗妙义,赞莫能穷。今略举之:创明圆体《羯磨疏》中分别三宗:
1701190184
1701190185
实法宗(有宗)即萨婆多部。十诵律。当分小乘教。
1701190186
1701190187
假名宗(空宗)即今所承昙无德部。四分律。过分小乘教。(虽通大乘,但非全大教,盖分通也)。
1701190188
1701190189
圆教宗依《法华》《涅槃》二经之意,决了权乘,同归实道。终穷大乘教。既开显大解,依小律仪即成大行。以大决小,不待受大。故云圆教也。
1701190190
1701190191
灵芝《戒体》章问:“此与天台圆教为同为异?”答:“理同说异。何名理同?以下疏中,引《法华》文,用《法华》意,立此圆体。但彼教统摄,此局一事。何名说异?今此为明戒体,直取佛意,融前二宗。自得此谈,非谓取彼,但名相滥,是故异也。”
1701190192
1701190193
此为南山律之枢要,最宜穷研。具如《行事钞》、《业疏》及《记》广明。
1701190194
1701190195
包含精博以四分为主,兼采它部,具备众长。
1701190196
1701190197
故灵芝《记》云:“贯摄两乘,囊包三藏。遗编杂集,攒聚成宗。”斯宗崛兴,独盛当世。自是九代诸师之作,蔑如无闻。殁后数百年间,沛然莫御。非四依大士垂示像季者,其孰能至于此哉!
1701190198
1701190199
南山、灵芝诸撰述,自宋以后,多佚不传。明季灵峰、蕅益大师,宝华三昧、见月诸律师等,虽有重兴律宗之意,而诸家撰述佚失,无由承禀。近今三十年来,中土古德佚著乃自东瀛取返,复显于世,盖佚流海外已近千年矣。学者得是稀有难逢之宝典,宜如何欢欣而踊跃耶!
1701190200
1701190201
此次讲律之学程
1701190202
1701190203
《四分律含注戒本》:“含注”择讲,其不讲者,于下学程讲《随机羯磨》时补讲之。
1701190204
1701190205
《戒相表记》:全册皆细讲,唯警策语等略讲之。
1701190206
[
上一页 ]
[ :1.7011901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