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905e+09
1701190500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1701190501
1701190502 若以渡河为喻,动身处即此岸,欲到处为彼岸,以舟渡河竟为到彼岸。
1701190503
1701190504 约法言之,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到彼岸就是获得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1701190505
1701190506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1701190507
1701190508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1701190509
1701190510 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1701190511
1701190512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此外尚有种种解释。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1701190513
1701190514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1701190515
1701190516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1701190517
1701190518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应不著有、亦不著空,乃为宜也。
1701190519
1701190520 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1701190521
1701190522 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故佛经云: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1701190523
1701190524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
1701190525
1701190526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1701190527
1701190528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绝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1701190529
1701190530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1701190531
1701190532 合前所说,《心经》大意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1701190533
1701190534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以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1701190535
1701190536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1701190537
1701190538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1701190539
1701190540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
1701190541
1701190542 观自在菩萨
1701190543
1701190544 心经大科包括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二秘密般若(二正说般若)。
1701190545
1701190546 约智,观理事无碍之境而了达自在,即自利之妙用;约悲,观一切众生之机而化度自在,即利他之妙用。两者综合,即是智悲双运、自利利他,故得观自在之名。
1701190547
1701190548 菩萨是“菩提萨”之省文,是梵语。
1701190549
[ 上一页 ]  [ :1.70119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