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94091
《杰珍大圆满》中说,密宗的根器在信心、精进、念、定、慧当中,最主要的是信心,信心越大,根器越利。学密宗要依止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然后依教奉行,不疑不悔。如果对上师的言教并没有毫不犹豫全盘接受的坚定信心,一听他说:连污泥粪土等都本是清净庄严的坛城,世智聪辩的习气马上就跳出来:“那么脏的东西怎么会是清净的坛城?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嘛!”尽管嘴上不说,或者也跟着说“一切都是清净的坛城”,但内心深处的那个观念没有转过来。密宗修行者往往要依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以这种信心不可思议的力量来降服自己的分别成见。
1701194092
1701194093
现在是密法广弘的时期,学密宗的人很多,可是一些人却忽视了密法对信心、菩提心、以及忏悔、前行、次第的强调,倒是喜欢断章取义地解释、演绎和实践密宗的一些概念。密法中讲清净观,他们就以为“修密法不必遣除烦恼,因为都是清净的嘛,贪、嗔、痴当然也是清净的。不仅不必遣除烦恼,反而烦恼是可爱的。”“我就是佛,学佛就是学我,修行就是我行我素。”……
1701194094
1701194095
密法的智慧善巧,一般人看不懂。观万事万物为清净庄严的坛城,不仅因为那是更接近究竟实相的,在《大幻化网》等密续中有诸多关于这一点的教证、理证;而且,从观眼前的泥土为庄严坛城,到观整个大地山河为坛城,观一切尘埃为坛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概念的偏执,对贵贱、净垢的分别、希惧,不知不觉间就淡化了。
1701194096
1701194097
观身体为佛的坛城,是要你慢慢去体悟年轻和衰老、美和丑、疾病和健康、香洁和污臭、自身和他人和众生的分别都只是我们的烦恼和业力因缘使然,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说,我的身体是坛城,值得珍爱,那么所有众生的身体都是坛城,都值得恭敬爱惜;年轻健康的身体是坛城,那么衰老多病的身体也是坛城。这样的观修是在不知不觉间削弱对自我、外表、差异的贪爱和偏执。
1701194098
1701194099
如果对密宗的清净观缺乏这种基本认识,也没有真正的明师引导和加持,仅凭自己的想当然,是很难修清净观的。
1701194100
1701194101
不净观则比较容易入手。这也是为什么大圆满祖师麦彭仁波切和其他许多大德在指导显宗的实修时,都讲到不净观,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无我、无常、苦、空的修持。
1701194102
1701194103
不仅我们的身体不像想象的那么可爱,我们的感受也是。感受分为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为什么说观受是苦呢?
1701194104
1701194105
感受是刹那不住、相续迁流的,没有一体不变的感受。现在是乐或舍的感受,接下去第二刹那,乐受或舍受的因缘具足,还是乐或舍的感受,第三刹那也是,第四刹那也是……如此接续下去,总会出现苦受的刹那。因为依靠前前的刹那产生后后的刹那,前面任何一个刹那缺失,都会障碍产生后面的果,因此,苦受出现前每一个乐受或舍受的刹那都是苦受的因。
1701194106
1701194107
道理讲起来就是这样,很简单,重要的是观察和反省,看“诸受是苦”到底是怎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
1701194108
1701194109
“心”的范畴比“受”广,包括受、想、行、识,简单说就是观念、概念、思想、各种各样的念头。观心无常,越明确越细节化越好。比如,看见一件衣服,产生美、丑、或者不美不丑的想法,对衣服的不同部分又会有好、中、坏等想法,乃至对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会产生类似的判断,这都属于“想”。可知“想”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种种想,衣服的美想、衣服的丑想、桌子的低劣想、车的中等想,并且每一种想又可一再细分。行、识亦复如是。
1701194110
1701194111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告诉迦叶:“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闪电,刹那不住。”
1701194112
1701194113
受、想、行、识皆是刹那不住、生而即灭的,如同流水和灯焰一般,看似持续不间断,实际上每一刹那都不同。“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当心里肯定“自己确实是如此”而生起定解时,在不忘失的状态中尽量安住。
1701194114
1701194115
如果前三种观察抉择做得好,以其修习力,观法无我便能比较容易。
1701194116
1701194117
如上所述,“了了分明地觉察此时此地”就是这样,是在正见摄持下的觉察了知。
1701194118
1701194119
1701194120
1701194121
1701194122
1701194123
1701194124
1701194126
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 止观
1701194127
1701194128
问:静坐的标准是什么?通常人们所说的止观又是什么?与安住有什么不同?
1701194129
1701194130
答:一般来说,静坐依毗卢七法,即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颚。这是身姿的要诀,然而也不必太过拘泥和强求。两足若无法双盘,单盘或叉腿而坐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背要挺直,不可佝肩偻背,东倒西歪。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正。
1701194131
1701194132
在身姿端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内心安静。如果平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散乱中,打坐时恐怕很难坐得住,即使勉强坐下来,也是妄念纷飞,身心俱疲,所以平时要多修出离心,远离贪嗔愦闹。
1701194133
1701194134
上座先调整身姿,然后修习止。止,又称奢摩他,义为寂止,指心不外散,也不昏沉,一心专注于某一所缘境,了了分明,寂然不动。 修习寂止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一个固定的物体上,一颗念珠,一粒小石子,或者是一个种子字。目标物越小越简单越好,因为那样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是较大的物体,或者结构繁琐,五颜六色,你的心思便会容易散乱,不自觉地要去分析、取舍。
1701194135
1701194136
专注的能力增强之后,可以把目标物换成佛像。佛陀、本尊、菩萨的塑像、画像都可以。慢慢熟悉,最好能达到眼前没有佛像,也能观想出来的程度。
1701194137
1701194138
然后再逐渐把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到佛的心间,让意念停留。华觉江措活佛曾教给我一个诀窍,他说以前开法会的时候,他总是尽量坐在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正前方、能看见上师的地方,然后专注于上师心间,慢慢地,观想上师的心与自己的心融为一体,在这种状态中安住。
1701194139
1701194140
专注于佛像的同时,要了知此显现如梦如幻,并非笃实地存在。像彩虹一样,看上去明明有,实际上空无一物。
[
上一页 ]
[ :1.7011940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