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024e+09
1701210240 [2] 译注:中英文都含有二义:1宇宙之道的道。2言道的道。
1701210241
1701210242 [3] 译注:花道——日本旧剧舞台的一部分,由舞台旁侧贯通观众席的演员上下场的一条通道。
1701210243
1701210244 [4] 语法略改为现代化。
1701210245
1701210246 [5] 译注:日文译本的译者曾把这首汉文诗偈译为日文,为了让读者共享,我再把它换成中文,但可能有误,尚祈识者指正:一钵千家饭,孤身几度秋。不空亦不色,无乐还无忧。日暖堤头草,风凉桥下流。非空亦非色,明月水中浮。
1701210247
1701210248
1701210249
1701210250
1701210251 禅与心理分析 [:1701209052]
1701210252 禅与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与禅佛——艾利克佛洛姆讲
1701210253
1701210254 在这个题目中,我们讨论到两个体系,这两者都是几乎人的本性的理论,并且是导致人的泰然状态(well‐being)的实践方法。两者各自代表东方与西方的典型思想。禅是印度的理性与抽象思考同中国人讲求实际的性格相融合的结晶。心理分析全然是西方的,而禅则全然是东方的;心理分析是西方人道主义同理性主义的结晶,也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对人心中的种种黑暗力量之追求的表现,这些黑暗力量逃出了理性主义的掌握。更进一步回顾,则我们见到希腊的智慧和希伯来的伦理,是这一门科学性的治疗学之精神上的源泉。
1701210255
1701210256 然而,尽管禅与心理分析,两者所讨论的都是人的本性,以及使人蜕变的实践方法,两者的区别却大于相似之处。心理分析是一种科学方法,是彻底非宗教性质的。禅则是一种达到开悟的理论与方法,它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在西方人看起来,可以说是宗教性的或神秘性的。心理分析是一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学;禅则是精神拯救的道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做的讨论,是否除了说它们之间只有彻底而不可沟通的区别之外,就得不出任何结果呢?
1701210257
1701210258 然而,许多心里分析家却逐渐对禅感到越来越大的兴趣。[1]这种兴趣的根源何在?它的意义是什么?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回答。本文并不想对禅宗思想做一个系统的呈现,这个任务是超乎我的只是与体验的;同时本文也不想把心理分析做一个全貌的呈现,因为那是本文的篇幅所不允许的。但是,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仍将说明心理分析的一些重点,这些重点同心理分析与禅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关联,同时,这些重点代表了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所延伸出来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有时被我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心理分析”。以这种方式,我希望表明出来,禅的研究何以对我有极大的意义,并且我相信,对于学心理分析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701210259
1701210260 [1] 参看杨格( Jung)为铃木大拙所著的 Zen Buddhism缩写的导言;法国精神病学家 Benoit关于禅的著作 The Supreme Doctrine(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55)。已故的凯伦浩内( Karen Horney)在世的最后几年,对于禅宗感到强烈的兴趣。在墨西哥的 Cuernavaca所举行的这一次会议——本书就是由此产生——是心理分析家们对于禅的兴趣之外另一个征记。心理治疗和禅的关系,在日本也相当受重视。请参看载于 Psycholog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the Orient,第一卷第四期(1958)中的 Koji Sato’s Psycho‐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Zen以及同一杂志的其他文章。
1701210261
1701210262
1701210263
1701210264
1701210265 禅与心理分析 [:1701209053]
1701210266 禅与心理分析 一、今日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分析的任务
1701210267
1701210268 在本文讨论之初,我们必须思考一下在历史上的这个艰困时期,西方人在精神上所经历的危机,以及心理分析在这个危机中的作用。
1701210269
1701210270 生活在西方的人民,虽然大部分没有清楚的感觉到(或许大部分人一向都是如此),他们正在经历着西方文化的一个危机,但是至少一些有批评眼光的观察者都共认这个危机的存在,并了解它的性质。这个危机可以被描绘为“不安”、“倦怠”、“时代病”,死气沉沉,人的机械化,人同自己、同他的同胞以及同自然的疏离[1]。人追随理性主义,业已到达理性主义变得完全不合理性的地步。从笛卡尔以后,人就日益将思想同情感分离;人们认为只有思想才是合理的,而情感,由其本性使然,就是不合理性。人被劈为两半,一半是知性,这被认为是真正的我(I),它要控制另一个我(me),就如同要控制自然。用知性控制自然,以及生产更多更多的货物,变成了生活的最高目标。在这个程序中,人把他自己变成了物,生命变成了货物的附属品,生活(to be)被持有(to have)所统治。在西方文化的根源——希腊和希伯莱文化——中,生活的目标是完美的人,现代人则认为生活的目标是完美的物,以及如何制造此物的知识。西方人现在处于一种精神分裂性的( schizoid)无能——无能于体验情感。因此,他感到焦虑,躁郁和绝望。口头上他仍旧把幸福,个人主义和创造视做生活的目标,但实际上他没有目标。问问他,他为什么活着,他所有这一切经营是为什么,他会十分难堪。有些人会说,他们为了家庭而活,有些人会说,是为了“玩乐”,另外一些,为了赚钱,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是为什么而活;他没有目标——除了是想逃避孤寂与不安全感之外。
1701210271
1701210272 确实,进教堂的人,今日比一向都多,讨论宗教的书变成了畅销书,而大家口口声声说上帝,也比一向更勤。然而这种现象却是深沉的唯物态度同非宗教的态度之掩饰,并且是对十九世纪一个空洞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原因是由于人们感觉到不安全,感觉到需要同他人一致化。十九世纪明显的倾向,可由尼采的名言表示出来:“上帝已死”。今日的人们面表上虽信奉宗教,但就真正的宗教态度而言,没有实质。
1701210273
1701210274 十九世纪之舍弃有神论的观念,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一件不小的成就。人跨出了一大步,投入客观之中。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人丧失了他在一切造物中的中心角色,一切万物不再是由上帝所造受他所统治的。佛洛依德从新的客观观点来研究人的潜藏动机,而认为人之信仰一个全能、全知的神,是由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无助,是由于人想求得伸出援手的父母亲——这父母亲便以天上的神为代表。佛洛依德看出来,人唯有自己救自己;伟大的教师、父母、朋友与爱人的援手,确实能给他帮助——但是只能帮助他勇敢的接受生存的挑战,并用全心全力去做反应。
1701210275
1701210276 人放弃了父母般的上帝这个幻象,但他也同时放弃了所有伟大的人道宗教之目标:克服自私的自我所构成的种种限制,而达到爱、客观、谦虚和对生命的尊重,如此,使得生活本身成为生命的目的,而人变成他潜能中所能够变成的样子。这些目标是西方伟大的宗教之目标,同时也是东方伟大的宗教之目标。然而,东方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却在于他们的宗教没有收到父神‐拯救者这个概念的拖累;西方的一神论宗教中,却对这个父神表露着强烈的渴求。道教和佛教在合理与讲求实际方面,要超乎西方宗教。他们能够事实如是的、客观的去看人,而除了“觉悟者”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做人的引导者,而人又是可以被这些觉悟者所引导的,因为每个人在内在里都有着觉醒与开悟的能力。这乃是何以东方的宗教思想——道教与佛教,以及它们在禅宗中的结合——对今日西方具有了如此的重要性。禅宗帮助人为他的生存问题寻得答案,这个答案在本质上同犹太‐基督教所给予的答案并无不同;然而禅宗的答案却与现代最珍贵的成就不相冲突,即,它不违背理性,真实主义与独立。东方的思想比西方思想更合乎西方的理性思想,可以说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1701210277
1701210278 [1] 请参看齐克果、尼采等人的著作,现代的作家则请参看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的著作以及 Lewis mumford, Paul Tillich, Erich Kahler, David Riesman等人的作品。
1701210279
1701210280
1701210281
1701210282
1701210283 禅与心理分析 [:1701209054]
1701210284 禅与心理分析 二、弗洛依德心理分析概念中的价值与目标
1701210285
1701210286 心理分析是西方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寻求解决的意图之典型表现。在近来的心理分析学发展中,在“人道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存在主义”的心理分析之发展中,明显呈露出这一种趋势。但是,在我讨论我的“人道主义”心析学之前,我要说明一下,佛洛依德自己的体系,并不像大部分人所以为的,只关乎“疾病”与“治疗”的概念,而是关乎人之“拯救”的,它绝不只是精神病人的治疗学。表面上看来,佛洛依德是新的精神病治疗学之创始人,而他终生的主要兴趣也就是放在此处。然而,如果更近切一些看,我们会看出在这个精神并治疗学背后有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兴趣,而这个兴趣是佛洛依德甚少表明,甚或连他自己都很少意识到的。这个隐藏的概念其首要的目标并不是精神疾病的治疗,而是一种超越疾病与治疗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他所建立的“心理分析运动”之宗旨是什么?佛洛依德对人之未来的看法又是什么?他的运动所赖以建立的教条是什么?
1701210287
1701210288 佛洛依德给予这个问题最清楚的答案可能就是“何处有本能冲动( Id)”,何处就要有自我(Ego)。他的目标在于用理性来控制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欲望;在于使人从他的无意识力量中解脱出来。人若想控制他自身之内的无意识力量,就务须对这些力量有所认知。佛洛依德的目标在对于事实有恰当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乃是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引路灯。这些目标是理性主义、启蒙哲学与清教伦理的传统目标。然而,宗教与哲学虽然立定了这些目标,以便通往乌托邦,佛洛依德则是——或者,他相信自己是——第一个人把这些目标建立在一个科学基础上(用的方式就是对无意识领域的发觉),而指示出这些目标如何得以实现。佛洛依德一方面代表了西方理性主义的极致,一方面他又以他的天才克服了理性主义的虚假与肤面的部分,转而将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这浪漫主义,在当时的十九世纪,正是理性主义的有力反对者,因为它所尊重的是人的非理性面,是人的情意面[1]。
1701210289
[ 上一页 ]  [ :1.701210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