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1912
十善业道经讲记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不坏身』的定义,就是没有人能伤害你,因为你无「我」;有「我」才会受人伤害,无「我」就不受人伤害。《金刚经》上,有一段讲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在修菩萨道之时。「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残暴、无道。国王到山上打猎,带着许多人,也有一些宫女。这些宫女遇到仙人,围在旁边向他请教,仙人为她们说法。国王看到非常生气,立刻将他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一片一片地将肉割下来,这是最残酷的刑罚。而菩萨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成就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他不但不恨这个国王,反而感激,还发愿说:「将来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度你。」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他就是从前的歌利王。
1701211913
1701211914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受一点侮辱,就生气、怀恨在心,念念不忘,结下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多痛苦!这个苦从哪里来的?自作自受;自己没有智慧,执著这个身是我。为什么忍辱仙人被割肉时不痛苦?无我相。我们被刺了、被割了有痛苦,是因为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如果你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也没有痛苦。
1701211915
1701211916
所有烦恼都是从我执来的,佛讲凡夫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心有忧喜,身有苦乐;当你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舍受。舍受是正常的,可是时间很短暂,保持不住;舍受要是能永远保持,就是禅定、三昧。这五种受都是不正常的受,凡夫有,圣人没有,须陀洹以上就没有了。色界天人没有嗔恚、傲慢,对逆境、恶人能心平气和,所以才能超越欲界,生色界天。愈往上去,烦恼、习气愈淡薄,但是根没有断,所以还出不了三界,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觉悟了,知道这个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
1701211917
1701211918
我们的根身,如同身体上的一个细胞,整个身体就像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觉悟的人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所以不会执著这个细胞是我,他知道全体是我。佛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几时证得十方三世依正庄严原来是自己,你就是法身菩萨。证得法身就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这才「得不坏身,无能害故」。即使核子弹也不能把虚空法界炸掉,它对虚空法界也无能为力,这是真的「无能害」。你得的这个身,就是佛法讲的「金刚不坏身」,「身如虚空,用周沙界」,身体六根的作用,见闻觉知都周遍法界。我们学习佛法,如果不能在这上做真功夫,就不能得真实利益,岂不是白学了?所以,放弃这个肉身,你就得法身;放不下,就永远证不了法身。能证法身,就是法身菩萨;不能证法身,就是六道凡夫。
1701211919
1701211920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一切众生都希求这个果报,可是未必人人都能得到。端看现前社会,夫妻不和,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被第三者挑拨,而自己信以为真,不求深入了解。两人彼此怀疑,彼此不信任,就将整个家庭破坏了。别人离间、挑拨,这是缘,因是自己曾经造不善业,常去破坏别人,因此果报还自受。夫妇、家庭如是,社会、国家亦复如是。因果报应是世出世间的定律、真理,菩萨修行成佛,也无法改变因果。而善恶因果也不能抵消,不能说我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我都做善业,可以将功折罪,抵消是不合道理的。
1701211921
1701211922
佛告诉我们,造的不善业是因,因要变成果,一定要有缘;不善的业因遇到不善的缘,不善的果报才会现前。因此,十法界的业因,我们统统都有,五逆十恶的业因有,做佛、做菩萨的善因也有。那我们将来要到哪一法界受生?当然是希望做佛、做菩萨,得大自在,得大智慧。我们有这个业因,关键在缘;换言之,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随顺佛的缘,这一生决定做佛;如果随顺烦恼的缘,随顺自私自利,随顺贪嗔痴慢,随顺十恶业,将来的果报决定在三途。
1701211923
1701211924
一切果报不是有人在主宰,佛菩萨不能主宰,阎罗王也没有权力主宰,天神、上帝也主宰不了。何人做主?自己。所以,我们纵然受了不善果报,决定不能怨天尤人;纵然别人欺骗、毁谤我们,也不能怪他,为什么?他只是缘,这是我过去生中造作不善的因,才有如此之果报。如果我生生世世都行善,这个恶缘就不会遇到。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世出世间至善之人,如今毁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毁谤净土经论的人有多少。这是什么原因?他们在没有做佛之前,跟我们一样是凡夫,造了这些恶业,做佛了还要受报,你就晓得因缘果报不可思议。
1701211925
1701211926
大家都知道唐朝百丈禅师度野狐禅的故事,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决不是虚妄的。百丈大师讲经说法,听众当中有一位老人,每天都来听经,百丈大师知道他是个狐狸精。有一天,这个老人向百丈大师请教:「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说:「明天讲经时,你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到第二天讲经时,他再提出来这个问题,百丈大师回答:「不昧因果。」这位老人过去生中也是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人向他请教:「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因为错下一个字转语,堕落在畜牲道,做了五百世的狐狸。后来修得不错,现在能变成人形,但是还无法脱离畜生道,所以求百丈大师帮忙。「不落因果」是没有因果,这个答复错误了。大修行人是指佛、法身菩萨,他们还有没有因果报应?有。百丈大师说:「不昧因果。」就是因果有,他清清楚楚,一点不迷惑。
1701211927
1701211928
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所累积的善恶业习种子无量无边,即使成佛了,佛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也遇到很多悖逆之事,这就是过去生中的不善业因现行。虽遇到挫折,他对业因果报清楚、明白,所以是「不昧因果」。懂得这个道理,从今之后不再造恶业,这是真回头,转恶修善。顺境,绝不生贪恋之心;逆境,决定没有嗔恚心;顺、逆境缘,以平常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挫折、冤枉决定有,连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有,所以真正觉悟之人对于因果非常慎重。我们能从这个道理省悟过来,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就转变了,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入佛知见」。
1701211929
1701211930
人与人之间要和睦,人与事、人与物,再发展到家与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不要竞争,也要和睦合作。合作大家都有福,竞争到最后就变成斗争,斗争是非常凄惨的,这是极重的罪业。所以,觉悟之人不仅要化解怨恨,还要与之和睦相处,即使他不与我和睦,我仍然以平等对待,时间久了,必能感化。我们要在起心动念上去改过,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我们看到一朵花、一棵小草,被别的枝条妨碍了、压抑了,要把它解开,让两面生长都很活泼。对物都应该如此,何况对人?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有冤结要化解,这是智慧,这是善心、善行。学佛就要从这里学起。
1701211931
1701211932
因此,我们绝不两舌、挑拨是非。两舌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意;一种是无意。有意的大概是与自己利害发生冲突,想方法破坏别人,怕别人妨害自己的名利。无意的是喜欢听信谣言,喜欢传播谣言,人云亦云,于自己确实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这个习气很多人都有。虽是无意,但造的业,还是要受报。换言之,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如是对待我。所以,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深明因果,自己不愿受的,决不能加诸于人。我不愿别人挑拨我的家人,破坏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就决定不破坏别人。
1701211933
1701211934
两舌的果报,是随它的影响,影响的范围程度深远,罪报就严重。特别是佛法,佛法是人天眼目,诱导人断恶修善,帮助人超凡入圣,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善行。如果你轻易地去破坏、阻扰、毁谤、陷害,就是「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经论常讲,杀人罪很重,这是断人生命,但断人慧命的罪业更重。断人慧命就是断了别人学佛的机缘,破坏别人对佛法的信心,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重罪。五逆罪都是堕阿鼻地狱,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堕地狱的时间短,破和合僧堕地狱的时间长。对于业因果报,我们必须要晓得。
1701211935
1701211936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本业』是指我们在世间从事的一种行业。意思是说,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能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与随顺,你的事业一帆风顺。这是现在人所谓的人缘好,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协助,成就事业。得到很多善友的帮忙,这是缘;真正的因是离两舌、不妄语。从此地我们看到离两舌的殊胜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就因果道理来说,我们能不破坏别人,自己无论经营什么事业,也不会遭人破坏,这是果报。
1701211937
1701211938
若自己一生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反而在事业上遭受别人嫉妒破坏、恶言相向,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过去生中所做的不善业因,决不是这一生所修的没有感应。佛法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所受的一切果报,是前世种的业因;前世修的不善,这一世修的虽然很善,还不能免恶报。但是我们心里明白,来生就不会出现这种恶缘恶报了。所以,这一生当中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一定要随顺佛陀,一定要有信心,决定不怀疑。
1701211939
1701211940
以往我们没有遇到佛法,做错事是肯定的。如果现在积极断恶修善,像了凡居士那样认真努力,过去生中的不善果报也能改善,这就是佛家讲的勇猛精进。我们这一生所修积的,来生得报,如果勇猛精进,这一生就能得花报,果报就更殊胜。如果不是勇猛精进,业很难转。
1701211941
1701211942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法行』是讲修行,这是说你学佛不会被人破坏。有些人学佛多年,修得也很好,遇到一位知识劝导他:「还有法门比你这个更殊胜。」他一听心动了,这就是破坏他的法行,这是恶友。在现前社会很多,正如《楞严经》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1701211943
1701211944
有不少同修跟我说,有些同参道友以前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现在不相信《无量寿经》了,也不念阿弥陀佛了,他忧愁得不得了。我说不必忧愁,各人有各人的业因业缘,佛都奈何不得,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劝导他是尽到做朋友的责任,信不信是他的事情,我们不能干涉,干涉就把自己的道心扰乱了。我们还是认真努力修学,做个好榜样。他虽然舍弃了净宗法门,过几年他觉得你修得不错,他可能就回来了。此时你用言语劝他,是起不了什么效果的,决定要以真正的行持,长时间去感化,才能起作用。
1701211945
1701211946
前面讲了挑拨的人有两类,一是有意,一是无意。无意的就是自己本身认识不清,把邪法当做正法,把正法看做邪法,自己修了邪法,还劝朋友去信邪法。尤其我们今天提倡《无量寿经》会集本,至今反对的声音仍然很多。同学们来问我:「怎么办?」我说:「随他去,各有因缘。」这就是自己认识不清,道心不坚固,才会受两舌离间动摇了法行。
1701211947
1701211948
佛常教导我们,要深解义趣。对经教的义理,了解得愈深愈广,信心、愿心才坚固,终不动摇。正如夏老居士往生之前所说的,会集本会传遍全世界。世界上明眼人、有智慧的人不少,九种本子摆在面前,自己可以选择。九种本子都好,无论用哪一个本子,只要老实修行,都能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没有标准,标准在自己。哪个本子你看得很畅通,意思很明显,这个本子对你就契机,就得利益。
1701211949
1701211950
因此,佛讲经说法是缘,能否成就是你的功夫。功夫是什么?信、愿、行。「信」,不是信这个经本,是信阿弥陀佛。所以,不管是哪本经,其内容介绍的是教你信阿弥陀佛、信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没错。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都能往生。「行」,决定要依大势至菩萨教导的纲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决定圆圆满满包含了十善业道。为什么?你若造十恶业,决定无法收摄六根;果然收摄六根,决定是纯善之人。以善心、善行念佛,才得往生净土。我们通常讲发菩提心,这都是泛泛而言。菩提心怎么发?需要哪些条件?《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面的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佛法僧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教导念佛法门。海云比丘代表二住(治地住)菩萨,代表法宝,讲发菩提心;这才明了菩萨发菩提心是要真干。妙住比丘代表三住(修行住)菩萨,代表僧宝,如何修六度万行。《华严》虽然讲了许多法门,但是指归净土,即普贤菩萨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1701211951
1701211952
我们自己要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决定不能妄语、两舌。这个毛病不改,菩提道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恶缘总是不容易摆脱。这些障难从哪里来的?是自己过去今生所造的。不懂佛法的人,往往受到灾难,心不平,总是觉得别人陷害他,别人对不起他,社会对不起他,甚至于老天爷对不起他,佛菩萨对不起他。这个造业就重了,这是不解如来所说义。
1701211953
1701211954
真正通达佛教诲的义趣,就觉悟了,世出世法不离因果。因决定是自己造的,佛无法给你。佛要是能给我们,我们就不要修行了,佛大慈大悲让我们都成佛,但这是办不到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佛的慈悲只是把道理和修学的方法讲清楚,把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参考。我们能相信,顺着他的道路去走,决定有成就,佛对我们的加持如此而已。就像做学生要听老师的,老师对我们只是教导,路一定要自己走。你在学校念书,老师教导你,而作业要自己做,老师不能代替你做作业。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修行,将错误的这些行为修正过来,永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这就是修行。
1701211955
1701211956
所以,「修行」的定义,一定要认识清楚。如果只是读经、拜佛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在古人的笔记小说里记载,有些人昧着良心,欺骗别人,发了大财,到晚年知道错了、后悔了,天天拜佛,修桥铺路,尽做好事,最后还是得恶报。什么原因?这个业转不过来。转不过来,实在讲是做得不得力。欺骗别人,赚了十万,拿两万来做好事、来拜菩萨,这有什么用处?我们仔细观察,都是对教理欠通,所行不力。
1701211957
1701211958
若真的通达、真的勇猛精进,业报一定能转。阿阇世王造五逆十恶,临终忏悔还能上品中生。由此可知,勇猛精进是真能转;转不过来的,是不够勇猛精进,贪嗔痴没有完全放下。绝不是做一点好事,就可以弥补的,你做了十分恶,才做两分善,怎么能转过来?做了十分恶,必须有十二分的善,才能转过来。这些道理与事实,经典上有,古人笔记、传记里都有,自己冷静观察,周边环境、认识的朋友中,就有活生生的例子。这才知道,世出世间业因果报是真理、定律,不但是六道凡夫不能改变,三乘圣人、诸佛如来也不能改变。所以,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教诲,十善业道是头一堂课。我们从本经入门,也在这部经上得大圆满。十善做得非常清净圆满,你就成佛了。
1701211959
1701211960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善知识』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同学伴侣,对我们的学业、道业的成就关系最密切,可以说是增上缘里第一重要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告诉我们,要亲近明师,就是此地讲的善知识。「明」,不是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这不见得有效果。佛讲的「明」是明心见性,真正在修学上有修、有学、有证;纵然没有证果,也是有真修实学,这样的老师我们亲近决定得利益。
1701211961
[
上一页 ]
[ :1.7012119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