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1992
我们要如何积功累德?佛菩萨教导我们,要柔和爱语,这是济众。过去我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观察他们接待宾客、接待来学,看了深受感动。他们对学生是严厉的教训,但对大众不会这样,这显示老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老师有义务帮助、成就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指责。因此,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师。朋友、同学说过失顶多是两次,你还不改,就永远不再说,说多了会变成冤家,以后对你是「敬而远之」,远之就是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所得到的是与你有利害关系的,你没有道义上的朋友。所以,德行、言语不能不学。德行的落实,就是「十善业道」。
1701211993
1701211994
若离恶口,就得到八种净业。哪八种?
1701211995
1701211996
「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言语如理如法、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言语过分,显得巴结人、讨好人;言词不及,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这都不好。因此,说话言词要恰到好处,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养成习惯。
1701211997
1701211998
「二、言皆利益。」无益之言,佛法称作「戏论」,就是世间人讲的开玩笑,诸佛菩萨、修道之人没有戏论。戏论与幽默不一样。世间人的幽默,不见得是对对方、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而圣贤、君子所谓是「出言成则」,说出来的话都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准则,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净业是有利益的,若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就不是净业。利益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这是真实利益。
1701211999
1701212000
「三、言必契理。」『理』是真理。圣贤君子决定没有悖理之言,决定不违背真理。为什么?他见到真理,即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他的行为、言语决定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与性德相应。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二部经教,都是性德之流露,所以契理。
1701212001
1701212002
「四、言词美妙。」这不是指说话的音声好听,音声好听固然在其中,但『美妙』有更深远的意思,是让人听到欢喜接受。正是所谓的「金玉良言」,现在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契机。契机契理的言语,才能广化众生。这真正是从仁慈博爱流露出来的,从清净心流露出来的,这属于净业,亦能净化人心、净化三业,才是真正美妙。
1701212003
1701212004
《六祖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何以不见世间过?他已经转识成智,这是相宗的说法。相宗的修行纲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这是妙观,智慧现前;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著,一切都不执著。离开分别、执著,你要找过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没有过失。
1701212005
1701212006
《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上,佛都说贪嗔痴即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贪嗔痴。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平等观。贪嗔痴与戒定慧,在我们看来是极不平等,而在圣者的眼中是平等的,因为贪嗔痴与戒定慧是一个性:法性。觉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贪嗔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还是法性,法性没有迷悟。迷的时候变的相是贪嗔痴的相,觉悟变的相是戒定慧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相不是真的,是妄相。因此,他心平、理得,于是清净心现前。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贪嗔痴与戒定慧都清净,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1701212007
1701212008
而法身大士应化到六道,还是严持戒律。为什么?六道众生迷,他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他们看。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就像舞台表演一样,表演一定要顾及到当前社会,有利于大众。譬如现今大众不懂得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忘恩负义,背师叛道,佛菩萨到此地来一定是示现孝亲尊师。为什么这么做?挽救世道人心。诸佛菩萨在何时何处示现,一定要观察时节因缘,就是此时此处众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如何能够纠正他,帮他改过,这是善知识。
1701212009
1701212010
现今大众已经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我们还要毁谤老师,批判老师,这是教导社会大众不孝父母、不重师长,这是把众生带往三恶道,这种果报在三途。这是什么人?恶魔,不是菩萨。菩萨的做法与此恰恰相反,菩萨决定顺性德,决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因此,教化众生要懂得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成全大众。对于毁谤、侮辱、陷害我的人,要格外敬重,这个敬重不是装的,是出自于真诚,感化恶人,劝化社会。
1701212011
1701212012
「五、言可承领。」『承』与『领』都是接受的意思。不仅是接受,而且是欢喜接受。言语一定要温和,自然能让对方深受感动,永远不忘,这是你的成功。
1701212013
1701212014
我年轻时,在政府机构上班,工作不繁忙,空闲时就看看书。年轻人比较放逸,坐在那里,身体靠在椅背上,椅子前面两个脚就翘起来了,这样靠起来很舒服。我的长官从后面看到了,拍拍我的肩膀,很温和地说:「你这个坐法很危险,容易摔倒。」从此以后,我就改了这个毛病。如果他是把我叫去骂一顿,我照样还是这样坐,就产生反效果。因此,真正做大事业的大人物不一样,谚语常讲:「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温和;愈是小鬼,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1701212015
1701212016
我们要想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但自己的恶习气、恶毛病还改不了,如何教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能让人生起信心。令人立刻感受到的,是你的脸色、你的音声,《论语》所谓「人焉廋哉」,人家一下就把你看穿了。因此,佛门里将弥勒菩萨摆在大门口,就是教导我们要学弥勒菩萨,笑面迎人,说话温和。即使是不好听、责备人的话,也要用柔和的态度、言语来表达,别人的感受会不一样,也会感恩于你,这就是「爱语」。
1701212017
1701212018
圣贤人的教诲是帮助众生改正习气、毛病,正所谓是「忠言逆耳」,但这是爱语。爱语是真正爱护你的言语,不一定是你欢喜听的话,但对你决定有利益。爱语以谦虚、和敬的态度,爱护对方,令对方能永远改过,就成功了;阳奉阴违,还是失败。所以,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决定不可违犯。
1701212019
1701212020
「六、言则信用。」你诚实,你说的话人家相信。不但表现在言语中,一定要表现在事实上,言而有信。可是,佛法是智慧,佛菩萨是讲道义的。有时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语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结果,但是一定符合道义,不违背道义。有一年,台湾中部有个道场请我去讲《佛学常识》,这是李炳南老居士编的。我讲到第十一课时,寺庙里发生人事纷争。我回到台中,将事情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说:「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也不要紧。」我们知道,佛法的僧团称为「和合僧团」,僧团不和,虽然天天讲经,也是一句都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讲经可以中断,这不违背道义,这是一种特殊状况。古圣先贤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过失?不是。一切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这是应该的。
1701212021
1701212022
「七、言无可讥。」『讥』就是议论、批评。你的言语是正确的,没有人能够批评。古人非常重视言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能不谨慎,话多决不是好事。话多的人容易败事,而且不容易得到上司重用;反之,谨言慎行即使是中人之才,也乐意培养,委以重任。
1701212023
1701212024
「八、言尽爱乐。」『乐』,念去声(音「要」),爱好的意思。你所说的言词,别人都欢喜接受。世出世间所有事业,无论大小,决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愈是大事业愈要人。「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林友有两三万人,这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业。这么大的团体,领导人就多了,董事会的成员有几十名,大家共同策划、领导。开会沟通离不开言语,如果领导人跟大家宣布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大家听到不欢喜,事业就不能成就。由此可知,言语之重要性。
1701212025
1701212026
言语要从什么地方培养、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之中。见到人说话,就是你练习的场所。尤其,自己的毛病不易发现,要多观摩别人。若发现别人的毛病,不能包容,轻易批评毁谤,这是造业。别人不见得真有过失,反而造成自己严重的过失。这是大家常常犯的,而自己并不晓得,也没有人提醒,因为别人不愿与你结冤仇。
1701212027
1701212028
前面讲过,会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师。其他人对你的不善,敬而远之,不会说你的过失,这是不与人结怨,这是古礼。你有过失,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
1701212029
1701212030
这是远离恶口的八种好处,都属于净业,对我们修净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阿弥陀佛,若还常犯恶口,就不能往生。一定要修净业,三业清净,念佛才能往生。
1701212031
1701212032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佛的音声称作圆音、圆满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这个殊胜梵音从哪里来的?从不恶口来的。我们要想得如来果地上的梵音声,就一定要远离恶口。
1701212033
1701212034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1701212035
1701212036
十善业道的排列顺序是:身三、口四、意三,但《无量寿经》的排列,则是把口业摆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是口业的总说,其果德是「不讥他过」;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范围非常广,意义甚深,要细心去参究。
1701212037
1701212038
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善护口业」下手,其次「善护身业」、「善护意业」;这是中下根性人的循序渐进之法,这是渐教。顿教则以「善护意业」为先,意清净了,身口哪有不清净的?顿教从意业下手,渐教从口业下手,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方法。
1701212039
1701212040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尝不如是?有人问司马光:「学问德行从哪里开始」?他说:「从不妄语始」。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真诚而已。内心真诚就是与佛同在,心不真诚,虽然每天跟在佛身边,也不算亲近佛,这个道理要懂。
1701212041
[
上一页 ]
[ :1.701211992e+09 ]
[
下一页 ]